楞伽經講記--36

分類:法相宗
2012/10/21 08:32

大慧,藏識攝。愚夫生住,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也。


大慧,於彼應當


由於藏識的能攝取和所攝取,輾轉而生起一切的現象。愚癡凡夫他不知道一切萬法是不生不滅的,他認為有生有滅,墮於生滅見,他就希望有和無,希望生與滅,妄想就起來了。這些是凡夫之見,不是聖賢的境界。“大慧,於彼應當修學。”這個要弄明白,不然的話接著這一


句,好像對外道東西應當修學。實際上語句顛倒了,因為前面他講一切法不生是自覺聖智趣的境界,這個應當修學,應當擺到這個上面去就對了。這個句子倒裝了,所以看的時候,與唐譯對照就清楚了,不然的話容易誤會了。這一段是講外道和小乘他們講的常、不思議的東西。下一段講種性差別。


2)顯種性差別


複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雲何五?謂聲聞無間種性,緣覺無間種性,如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種性。


眾生根器不同,他的證量也就不同。眾生的根器有五種不同,證量也就有凡夫、有外道、有小乘、有佛的差別。因為講聖智,講了阿賴耶識,講了上面三身佛教、頓漸等這些以後,自然就提出來了,我們怎麼來接受啊,學哪一種教導好啊,等等,這就必然提出這個問題來了。所以是佛問大慧,還有五種無間種性,你要懂得,瞭解。因為眾生的阿賴耶識種子識裏頭,他有有漏種子,有無漏種子。種子不同,業力把它們組合起來活動的時候,它顯的境界也就不同。因為阿賴耶識不間斷地繁殖本有的種子,又接受新熏的種子,所以正是因為這樣子不間斷地受熏,它就起了污染和被污染的功能,這就是藏識和如來藏的區別了。“如來乘無間種性”就是菩薩乘的種性。“不定種性”,是指沒入菩薩不退位之前,三乘進退是無定的,指這種種性。“別種性”就是無種性,也就是有情無性。因為一切法都是由識所變,一切法都是種子變的,種子碰到它的外緣,業力把它組合起來,就發生作用了。那麼修行成佛呢,也要有種子,修行成佛的種子是無漏種子。要有無漏種子,你才能修成佛。但是在一般的眾生身上有沒有無漏種子呢,情況就不一樣了。一般眾生的身上是什麼種子呢?可以說有五種,這就表現了五種不同的種性。“聲聞種性”,就是聽到佛的教導,種子能夠起作用,這樣修行成佛的。“緣覺種性”,他沒有聽到佛的教導,他看到因緣現象,懂得十二因緣,他覺悟了,他修行慢慢成佛的。聲聞種性只能修成阿羅漢,緣覺種性修成了是辟支佛,只有菩薩種性修成了他才能成佛。所謂不定種性,就是他可以修成緣覺,也可以修成阿羅漢,也可以是菩薩,種子不定,所以叫不定種性。還有無性有情的,就是無種性的,他沒有成佛的種子,無種性,是“各別種性”。就是說他沒有無漏種子,他的種子是有漏種子,他不能夠進入緣覺、聲聞、菩薩。他就是碰到佛法了,他也不像聲聞一樣能夠悟道,他只能得人天果報吧。不接受佛法,他就碰到外道,還是在六道受苦。有這五種種性的差別,所以前面講的常不思議,只有佛才能夠證得。因為種子不同,一般的你沒有無漏種子,怎麼能證得常不思議、常樂我淨、般若、解脫、法身呢。


云何知聲聞無間種性? 聞說界入自共相身毛孔熙怡欣,及修相智,不修悟之相,是名聲聞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怎麼知道是聲聞種性呢?聲聞種性能夠在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他的自相和共相裏頭如實證知,斷顛倒分別,聞佛說法而得喜悅,渾身連毛孔都張開來了,聽到佛說法高興啊,法樂嘛。就樂於修習這種斷煩惱智相,不再進修徹悟緣起無生之相。但他無間次第修習,慢慢聲聞可以修到菩薩第八地。因為聲聞證得阿羅漢果,阿果漢果有四個階段: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生死上要來回幾次,才能證得最後的阿羅漢果。


煩惱斷煩惱,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子吼:我生已,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知。修我,乃至得般涅


因為他阿羅漢,再進一步就可以到第八地,但他停止了,沒有再進一步修,他生死煩惱是斷了,分段生死斷了,但是煩惱的習氣,就是法我執還沒有斷。變易生死,他還沒有了脫。“正師子吼”,了脫分段生死也不容易了.也是獅子吼了。這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一般阿羅漢都會這麼說:“我生已盡”。無苦集滅道了嘛,寂滅了嘛,就不受後有了嘛,不再輪回了。修習人無我乃至證得涅槃。但是聲聞所證的涅槃還是有餘涅槃,他只得了一部分,不是像佛那樣真正的大涅槃,他是小涅槃。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生、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求般涅。複有異外道,悉由作者,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作如是,法分非,彼


什麼是各別的種性呢?就是他認為有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長生不老相、天人大丈夫相存在,便求入其中,以為可得涅槃,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外道認為有個第一因,“悉由作者”,有個造物主,你只要把造物主找到了,你就可以跟他相應相合,你就會得涅槃,比如說上帝,你找到上帝是造物主,一切都是上帝造的,上帝安排的,你跟上帝相合,你就解脫了,以為這就是般涅槃。或者說梵天,梵我不二,我就涅槃了,這都是外道講的般涅槃。“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這都是執著法我以為涅槃。沒有見到法無我,所以他還沒有真正解脫。


大慧,此諸聲聞無問外道種性,不出出為轉惡見故, 應當


“不出出覺”,這種聲聞外道沒有出離,但自以為出離了。特別是後來外道妄計涅槃,比聲聞乘就差得遠了,他根本連分斷生死都沒有了脫。外道的涅槃不可取,聲聞講的這個涅槃也不可取。“應當修學”,也是倒裝句。應當修學無上正覺。


大慧,緣覺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別緣無間身毛,悲泣流,不相近,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化。聞說,其心入。若知彼緣覺無問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無間種性相。


什麼是緣覺乘的種性呢?就是假設他觀緣起各方面的緣,一切法因緣而生嘛,或者聽到緣起性空之法,“舉身毛豎,悲泣流淚”,覺悟了嘛。“不相近緣,所有不著”,不再攀緣外境,不再執著世法。因為緣覺跟聲聞不一樣,他不需多聞,自己看到緣起而覺悟,有時緣覺也叫獨覺嘛。他能夠悟了,他也能夠顯神變說法。聲聞乘的無漏種子要聽到佛的教導才能啟發。緣覺乘種性只要看到聽到緣起,他的無漏種子就能起作用。“聞說是時,其心隨入”,他就能夠誠心信受。如果知道他是緣覺種性,就可以隨順對其演說緣覺乘的法門。講了聲聞乘的種性相,講了緣覺乘的種性相,接著下麵講如來乘的種性相。講如來乘的種性,就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有四種。


大慧,彼如無間種性,有四種: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無間種性,外殊勝無問種性。


大慧,若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自心建立不思境界,心不驚怖者,是名如無間種性相


因為聲聞呢要聽佛的教導;緣覺呢,不聽佛的教導他的種子也能夠起作用;那麼如來種性就是能夠領會如來所證法的教導。如來自證法有四種,這四種法任你領會哪一種法來修學,都能夠成佛道。這個要說一下,因為這個跟下面講的有密切關係。 “自性法無間種性”,什麼意思呢?自性法就是你要證得三自性。三自性,法相宗講三性、三無性。你要證得三自性,什麼叫三自性呢?就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實際上這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不過名詞不同而已。妄想自性就是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就是依他起性,成自性就是圓成實性。所以這三性是自性法。那麼“離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就是要證三無性。三無性就是相對上面三自性:相對妄想自性的就是相無自性;相對緣起自性就是無緣起自性,叫生無自性;相對成自性的就是勝義無自性。相對三性就有三無性。法相唯識宗用三性、三無性來清算一切法。“得自覺聖無間種性”,自覺聖智法,就是如如,就是講佛的內證自證境界,就是自覺聖智。“外刹殊勝法羌間種性”,外刹殊勝法,就是能夠證得諸佛刹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的佛土殊勝廣大。就是菩薩的種性,如來乘的種性,他要知道佛的證法,就有這種殊勝法。外刹殊勝法,很顯然的是密教的。像密教修法界觀,密教修的這些壇城。密教修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他修十六觀,那就是觀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那就是外刹殊勝法。外刹殊勝法就有點密乘的法理了。所以講《楞伽經》跟密教有關係,不但是前面“羅婆那王勸請品”裏很多是講的密教的事,後頭還有“陀羅尼品”,證明這個經文本身有好多還是講的密教的意義。所以只要這如來的四個法,你隨便聽說一個法,以及聽說根身器界等不可思議的境界都是自心阿賴耶識所顯現時,你都能夠心不驚怖,這就是如來乘的種性,就能夠修成佛道。


大慧, 不定種性者, 謂說彼三種 隨說而入, 彼而成。


不定種性,就是說這個眾生他阿賴耶識的種子有三種,有緣覺種子,有聲聞種子,也有菩薩乘的種子。所以他這個種子就靠他的緣怎麼組合了,碰到緣覺的緣,就成緣覺的種子來修;如果碰到業力是聲聞的因緣,就成就聲聞種性;如果碰到是菩薩乘的機緣呢,他就成如來乘的種性。所以不定種性他三種種性的種子都有,“隨說而入,隨彼而成”。就是隨緣而入三乘,聞聲聞法的入聲聞,聞緣覺法就入緣覺,聞佛一乘法就入佛乘。這叫不定種性。還有: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種性建立,超入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藏者,自煩惱習淨我,得三昧聲聞得如最勝之身。


佛說這三乘,說五種性的差別法門,都是為了初發心修行的人漸次證入諸法畢竟無所有的實相地。“此是初治地者”,是對初發心的菩薩來講的,講這些五種性啊,講這些三乘啊,“作是建立”。聲聞、緣覺能夠自覺藏識而證入聖智,但是如果他們不能捨棄他證的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不能證法無我,他還是不能最後解脫的,只有見了法無我,捨棄那些法的執著,才能得“三昧樂住聲聞”,才能得佛果,才能夠得如來最勝之身。因為前面講的阿羅漢、辟支佛,他到了第八地了,四相四果啊,他還沒有斷所知障,他斷的是煩惱障;他了的是分段生死,沒有了變易生死。所以佛又說了偈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那果,往及不,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


這講阿羅漢四果裏頭,預流果(須陀洹)、一來果(斯陀含)、不還果(阿那含),以及阿羅漢果。雖然得了阿羅漢果,但是自心並沒有了脫。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愚夫少智慧,離寂。


佛法有三乘說,有一乘說,本來是不分乘的。這都是因為凡夫缺少智慧的緣故。


第一離於二教,住於所有,何建立三乘。


第一義法門當中,無有能教的佛和所教的眾生,只有住於無所有的境界,哪有什麼三乘的差別相呢?前面不是講了很多三乘相嗎,佛的偈子說沒有那些差別相。


諸禪無量等,色三摩提,受想悉寂,亦有心量。


四禪、四無量心,無色定、無想定以及滅盡定這些都是什麼呢?都是你自心所顯現的,都是唯心現量而別無有。我不是說了五種種性嗎,要知道這五種種性種子雖然是不一樣,但這些種子最後歸納也都是無自性的。這就說了更高的境界了。


大慧,彼一提,非一提。世脫誰轉


大慧,一提有二種。一者舍一切善根,及於願。


這裏講無種性。何謂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不能成佛的人叫一闡提。為什麼一闡提不願解脫,不願出離呢?就是有兩種闡提。一種闡提,他為什麼不能成佛,為什麼沒有無漏的種子(成佛的種子)呢?就是因為他斷了善根,“舍一切善根”,斷了成佛的種子,所以他不能成佛。


另外一種闡提為什麼他不成佛呢?他是“於無始眾生發願”,他就是憐憫世上的眾生,無始無明,無始的眾生,他就發願我一定要度眾生,我一定要把眾生度盡,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或者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他本來早已經成佛了,名叫正法名如來,但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又在婆娑世界協助釋迦牟尼佛推行教化,都是現菩薩身,不成佛。這個也叫一闡提。這個一闡提不是斷善根,而是為了度無始眾生,發願眾生不成他不成佛。


云何合一切善根?謂謗藏。及作言:此非隨順修多毗尼解。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


為什麼斷了善根呢?他誹謗菩薩藏,惡語呀,他說佛菩薩說的經典(修多羅)正論(毗尼)是邪見、邪論。他的種性沒有成佛的種子,不能成佛。他因斷了善根,他也就不能夠般涅槃了。對後一種闡提呢,經上說:二者菩本自願方便故, 非不般涅一切生, 而般



大慧,彼般涅是名不般涅法相, 此亦到一提趣。


就是菩薩發願.眾生度盡了,他才般涅槃。不是說菩薩他不能夠般涅槃,而是說如果一切眾生不般涅槃的話,他不般涅槃。佛說


大慧,這些菩薩已經到了涅槃的境界,但不進入涅槃的法相,也算做一種闡提。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雲何竟不般涅


佛告大慧:菩提者,知一切法本般涅己。竟不般涅,而非舍一切善根一提也。


為什麼他不般涅槃呢?就是一切法本來清淨的。他知道,他要


真正成佛的話,就得讓眾生都成佛了才圓滿,所以他畢竟不般涅槃。


他並不是舍掉一切善根的那個一闡提。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提者,複以如神力故,或善根生。所以者何?不舍一切生故。以是故,菩提不般涅


就是斷了善根的這些眾生,這些有情,沒有無漏種子,怎麼辦呢?因為佛菩薩的加持力,佛菩薩的神力,他可以又生出善根。種子可以熏的嘛!他也可以熏出來,原來沒有,慢慢又熏成了,善根出來了,他還是可以成佛。為什麼他最後也能夠成佛呢?就是因為如來呀,佛菩薩他不舍一切眾生故。“以是故”,正是因為要使這些沒有善根的眾生也都成佛,這些菩薩們才成為一闡提的菩薩,不般涅槃。這是講五種種性吧,講了三乘差別五種種性,講了三身佛教導眾生淨除妄念的方法。我們看到修行根機不同,有差別,這就有五種種性。那麼根機不同,就有漸機、頓機。因為修行的作用是在於因緣和熏習,對不對。因緣的和合,種子被熏習的成就,他一定要經過相當的時間。為什麼呢?因為無漏的種子常常被有漏的種子障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