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講義 —— 四正勤篇

2012/10/21 15:59


第一、已生惡令斷



  學佛之前雖然糊裏糊塗,心中時常起惡念;但是學佛之後就要趕緊下工夫,以“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殷“勤”地精進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態若心生惡念,就要立即斷除。


日常生活,不離人與事,對待別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愛。人與人相處,都是以聲色來相待:講話就是聲,態度就是色。我們與人講話(聲)要輕聲細語;對待人的態度(色)要微笑寬柔。當然,有時候難免有些人對我們粗聲粗氣地講話、對我們的態度冰冷無情,但是我們仍然應該自我要求,達到輕聲細語、態度寬柔的程度,並且多以微笑對待他人。


我們不可向別人要求,或跟別人計較,有時對方無意中說的話,自己卻有心去接受,兩起怨心恨念,那就錯了;有時對方粗聲粗氣地說話,我們就埋怨在心,這也是不對的,說不定對方是無心的,只因為習氣影響,習慣大聲說話罷了;也有些人表面非常冷淡寒情,沒有柔愛的形色,但是說不定他內心隱藏著非常豐富的愛念。我們不可以在別人的形態上鑽牛角尖,應該時時善加警惕,和善待人,不要整日在人與事中起嗔、恨、愛、怒的心念。


若對人起了怨恨與嗔恚之心,必須將其斷除,甚至達到“令速斷”的程度,不可絲毫疏忽、懈怠,這稱為“已生惡令斷”。


第二、未生惡不生


還沒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開始學佛,就要善和培養同情心等善念。


我們若能以平等的愛心對待別人,那是最好的事,希望大家常常保持這種平等心;若對人未起惡念,也要時時保持這不生惡念的心理。有些人在不熟識對方時,彼此都客客氣氣地相待,講究客套與禮節,並且和樂相處;等到彼此相處日久,熟悉對方後,就“熟不拘禮”,不再講求禮節了。忘記禮節時,講話就開始發生衝突,所以有人說:“恨由愛起”,最初彼此客氣時,能夠相親相愛,等到熟識對方、講究客套的禮節漸失時,就會生起計較怨恨之心。


所以,我們要保持最初相識時的那種相敬互讓的態度,始終不渝,不可起嗔恨的心念,這就是“末生惡不生”--尚未生起的雜念惡念,千萬不可讓它萌生出來,要常常保持一份對人平等、平常的愛念。


第三、未生善令生


還沒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開始學佛,就要善和培養同情心等善念。


有一位委員帶了一位臺北會員回來本會,這位會員對我說:“師父,我非常感動,慈濟這個團體實在是大好了!勸人捐善款、回應善舉,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能夠做多少就儘量做,希望能夠加入慈濟委員的行列去勸募善款。但是有件事我想請求師父,不要讓我去慰問病患和訪問貧民……”我問他:“為什麼呢?”他回答說:“我非常有愛心,但是我害怕看到病人,怕被他們傳染。而且我聽說委員必須幫人助念,我也很怕死人,所以我求師父答應我,讓我不用參加這些工作。”


這位會員雖然有愛心,但是他還末生起一份“同體大悲”的善念。他若能將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自然會瞭解自己該如何對待病人;若能體會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體大悲”的親人時,難道還會堅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嗎?


所以,很多人雖然有愛心,但卻尚未培養“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心,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趕緊鼓勵他,使他培養博愛、大悲的善念。慈濟也有很多委員以前都很怕病人、死人,但是他們加入慈濟團體後,受到其他委員們行動的鼓勵,慢慢地跟著大家去慰問病患,甚至願意親手去扶持、照顧;而且不只跟隨大家去助念,甚至敢為往生者換壽衣。這就表示,只要善加培養訓練,自然能生起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念。


所以說,“未生善令生”--讓善念儘快地長養;人生無常,再不趕緊結善緣、生善念,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因此我們要趕緊鼓勵他人,儘快培養“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的愛念。


第四、已生善令增長


他人若已擁有一份愛心,我們還要積極鼓勵他,使其愛心綿延不斷。不只是一時短暫的愛念善心,還要使他們能保持長期不斷的精進心,去完成菩薩的道路,此即“已生善令增長”,不僅是行十善道,還可以精進增長到行菩薩道的階段。


以上就是“四正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