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59 》




2009/10/20 10:20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東方和其餘的南方、西方、北方這三方;及四維,就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共成合成十方;十方都是這樣子,也都一齊這樣來請法。「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也像東方這些個大梵天王似的,都散下一切的天華供養佛,然後奉獻他們所住的宮殿來供養,都請大通智勝佛在這兒來轉大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佛是甚稀有的,是不容易遇著的,我們現在願意佛以本來大慈大悲的這種智慧,「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普徧廣開這個甘露的法門;甘露,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現在「甘露門開」,也就是說令人了生脫死的法門,大轉無上的法輪。


2.頌近由(分二)
1.頌轉半字教 K2.頌轉滿字教
今K1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無量慧世尊」︰佛的智慧是無量的。無量,就是沒有再有比佛智慧大的了,所以佛是個大智慧者。世尊,是世、出世之尊。「受彼眾人請」︰接受這十方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之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佛為一切眾生,來宣說一切的法門。這一切的法門,一開始,就說的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以及十二因緣法,就是「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從無明到老死,這有十二種的因緣。這十二因緣的來源,都由有「生緣」而有,若沒有「生緣」,這一切的緣,也就都沒有了。「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在世界上所有的過患,你們這一切的眾生應該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知道這是「苦」,所以應該要修行。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在大通智勝如來說這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的時候,有六百萬億姟的諸梵天眾;這一「姟」,就是「千萬」;六百萬億姟,這個數目很多了!「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這麼多的眾生,都了苦了,把諸苦的邊際都盡了!這麼多人都成阿羅漢。


當佛又在「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這第一次說的是四諦法(阿含),有這麼多人證羅漢果;第二次說十二因緣法(方等)的時候,也有千萬恒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這些個眾生,於一切的「不善法」不受。不善法就是煩惱;就是於煩惱法不受,不受煩惱。他們也證得四果阿羅漢果了。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從這個阿羅漢之後,又陸續得道證果的人,這個數目多少呢?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數量;就是數不過來,不知道有多少了。「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在一萬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你用算數來算這個數量,也不知道它的邊際是多少。因為他度的眾生太多了,所以也不知道有多少數量。


2.頌轉滿字教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在這個時候,大通智勝如來這十六個兒子,他們一起都出家作沙彌了。沙彌,是梵語,翻譯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十六沙彌都共同去請大通智勝佛,演說《妙法蓮華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他們說,「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我們這十六個人和跟著我們來的這一些個眷屬,大家都想要成佛道,因為「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我們成佛的時候,也願意和世尊一個樣;就和大通智勝如來是一樣,也得到智慧眼,得到第一的清淨。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十六王子這些童子的心。怎麼叫「童子」呢?就是由孩提的時候到年長,都是本來的元身沒有破,也就是沒有結婚的人。這些個童子,他們心裏頭所想的,佛都知道。不單知道他們心裏的所想要得到的,而且知道他們宿世所修行的,是用的什麼功夫。「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在宿世,佛已經就用無量的因緣,及種種譬喻的法,給他們說過了;「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又說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是梵語,翻譯為「到彼岸」。以及說所有神通妙用的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令他們有大智慧,能分別出來真實的佛法;他們都行過菩薩所行的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所以現在佛就給他們說《大乘妙法蓮華經》了。這《法華經》說得好像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偈頌。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大通智勝佛如來說完《法華經》之後,佛就回到所住的靜室裏邊;入禪定,就是入定去了。「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他入定,就是一心在這一個地方來打坐。打坐多長時間呢?經過八萬四千劫那麼長的時間,他都在定中。


2.頌正結緣(分二)
1.頌法說 J2.頌喻說 J1(分三)
1.頌昔共結緣 K2.頌中間更相值遇 K3.頌今日還說法華
今K1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這時候,十六位沙彌和其他的阿羅漢等,他們知道佛入禪定而沒有出定,於是「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他們就為這所有無量億這麼多的眾生,講佛無上的智慧。這十六位沙彌「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他們都昇座說法,都是演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在這位佛宴坐、寂然不動之後,他們來助佛宣揚佛法,教化眾生。「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所有這十六位沙彌,他們每一個人所度的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那麼多,都是由這十六王子所教化的。


方才我知道有人疑問這個「阿羅漢」。常聽經的人,都知道什麼叫「阿羅漢」,沒有聽過經的人,還不知道這「阿羅漢」是個什麼意思。阿羅漢是梵語,翻譯的意思,就是「應供、破惡、殺賊」。


(一)應供──阿羅漢他應該受人天的供養。那麼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如果沒有人供養,他也不能勉強去叫人來供養自己的;沒有人供養,自己就應該迴光返照。要是這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即使作了阿羅漢也是托空鉢,所以「羅漢托空鉢」。


(二)破惡──破什麼惡呢?就破煩惱惡。


(三)殺賊──殺的什麼賊呢?殺無明賊。因為「無明」是一個能破壞道業的賊。人為什麼要做糊塗事?就因為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要做顛倒事?就因為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沒有執著,他要找出來一個執著?就因為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能以了生死,而不了生死?也就因為有這個無明。所以,無明是一個最壞的東西!阿羅漢能把無明殺了,雖然說「殺無明」,可是還沒有完全都把它殺了;他不過殺這個粗的無明,還有細的無明,他還沒有殺死。


這個「無明」,可以把它比方什麼呢?比喻為「菌」。菌在人身上,它總生出這麼一種毛病,皮膚上總不好;你用一點藥膏擦上,它好了;等你不擦這藥膏,毛病又發作了,這皮膚就很癢的、very itch,那就是菌沒有完全斷。你可以拿那個當「無明」,阿羅漢就有這種藥膏,把這種菌給殺了一些,但是還沒有完全斷;一定要成佛之後,才完全斷了。我常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沒有破,羅漢有無明,菩薩也有,不過他就不用這無明。無明,又可以就說是愚癡;他還有一分的愚癡沒有破,若破這一分的愚癡,那就完全都是智慧了!所以這「阿羅漢」有這三個意思。因為有這三種的意思,所以就沒有把它翻譯過來,還保留梵文的原文。


*     *     *


佛教講堂在去年就想出版一份雜誌,但是機緣沒有成熟,就沒有出版。在今年,這機緣已經成熟了,所以在這一個月,就會有這雜誌產生出來。這個雜誌產生出來,我很相信,就能分別出來佛法和魔的界線在哪兒。在以前,這個國家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什麼叫魔王的道,有這一本雜誌和各人見面,你們就會認識什麼是魔、什麼是佛了!魔和佛相差沒有多少,只差很小、很少的地方。魔他也有光,佛也有光;佛的光和魔的光,分別處也是很微細的。現在有這一本雜誌見面了,這可以說是等於一個照妖的鏡子一樣。人雖不認識佛和魔,但是這個鏡子一照,佛就現個佛相,魔現出個魔相來。我們這一本雜誌,就是個「照妖鏡」。那個魔王看見這本雜誌,就會發大脾氣,把他會氣死了;不用你用那把「斬魔劍」斬他,他自己氣得腦袋就掉了!佛就很高興的,所以這個是很容易就分別出來的。


你看見誰看這本雜誌,他高高興興的,這就是與佛有緣的;誰看見這本雜誌把頭這樣的低下了,這個就是魔!你們可以去各處調查調查。這與佛有緣的,就寫信來說︰「你快出來第二期!你快出來第二期!我不能等啦!我現在想要看這雜誌,我飯也不能吃了、覺也不能睡了!就等著這個雜誌來看了!」就著急得不得了。那個魔王的眷屬看見這個雜誌,就寫信來了,說︰「你不要再出啦!這個不可以的,這個沒有意思的。你簡直的盡這樣子!把魔王都給斬沒有了!我們怎麼辦呢?不要再出啦!」就有這麼兩種情形我們會發現的。


*     *     *


2.頌中間更相值遇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當這位大通智勝佛滅度了之後,這一切在十六菩薩沙彌座下聽法的這些個人,都能在所有有佛的地方,和他們的師父──這十六菩薩沙彌,都常常出生在一起;一佛出世,眾佛助援,來擁護佛教。


3.頌今日還說法華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這十六位沙彌,都是常行佛道的,他們出現於十方諸佛國土,都各成無上正等正覺,都成佛了!「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在當時聽聞佛法的這些個常隨眾,和一般聽眾,都是往昔曾聽過這十六位沙彌所說過的佛法,所以現在又都在諸佛所,再來親近聽聞佛所說法。「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其中有住聲聞位的,有住緣覺位的,都是一步一步的、逐漸逐漸的,受到佛教以佛法的道理,而入於佛道。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我當時,也在這十六沙彌之中一個,排行第十六。我在當時,也為你們大家說過法。「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因為這個,所以我以這方便法,來教你們大家得到佛的智慧。「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無懷驚懼」:這是以前的因緣,現在也說《法華經》,令你漸入佛道。你們大家不要害怕!


2.頌喻說(分二)
1.頌立喻 K2.頌法合 K1(分二)
1.頌導師喻 L2.頌將導喻
今L1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譬如險惡道」︰這是說出個比喻。譬喻一個最危險的、惡的道路。什麼是最為險惡的道路呢?六道輪迴,就是最危險的一個道路。「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迥絕,這個地方孤迥,就是沒有人走的路;多毒獸,有很多有毒的獸類;獸本來就是很兇惡的,又有毒。這也可以說是,有毒的就是蛇,沒有毒的就是獸;什麼獸呢?有老虎、獅子、豺狼,又有豹子,這些個獸類都可以傷人;這些個毒蛇,也可以把人毒死。在這險惡路上,不單這麼危險,而且也沒有水、也沒有草;連水草都沒有,當然也沒有吃的東西了。這是一般人所恐懼的危險之路。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在這時候,有無量那麼多千萬眾;這就是一切眾生,就想要闖過去危險的道路,超出這六道輪迴。「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可是,這道路不容易走,必須經過五百由旬的路程。這就是說,眾生想要超出三界去,想要脫出六道輪迴,修行成佛,但是成佛的路是很遠的。五百由旬,就是四萬里路。超出欲界,這是過一百由旬;超出色界,這過兩百由旬;超出無色界,這過三百由旬;你再破塵沙惑,這是過了四百由旬;你再破無明惑,這就過五百由旬。


經過五百由旬這麼長的道路,若沒有人知道這道路,是不容易走的。「時有一導師」︰這時候,有一位大善知識來領導你,「強識有智慧」︰這個「識」字,應該讀一個「志」字;「識」當「記」字,能記住不忘,這是「強識」;博聞,是知道的很多。這位大善知識,他因為有博聞強識的這種力量,所以也很有智慧的,「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他對什麼事情都非常明了,能判斷是非,也能知道是路、非路,是法、非法。所以,這善知識在這危險的道路裏,來幫助一切眾生,救濟一切眾生的苦難。


2.頌將導喻(分二)
1.頌中路權立化城 M2.頌滅化引至寶所 M1(分二)
1.頌眾人退大 N2.頌導師接小
今N1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眾人皆疲倦」:在這危險的道路上,修行是很不容易的,這助緣很少,逆緣就很多。怎麼叫「助緣」呢?譬如你修行,自己沒有力量修行,有善知識來幫助你,指導你不要走錯了路、不要有一些個不清淨的思想;你能依照這種的方法去修行,這是你的助緣。還有,你力量做不到的事情,有護法來幫助你,把這事情成功了,這都是助緣。怎麼叫「逆緣」?你本來想要修行,發菩提心發得很真的;可是偏偏就來了一個人,他用種種的方法來破壞你修行,令你不能發菩提心。本來你沒有這種的欲念,他來幫助你生這欲念;本來你道心很堅固的,他把你的道心給打退了;這都是逆緣。所以在這很不容易修的道路上,有的時候就會疲倦了;覺得一年也沒有修行成、兩年也沒有所得,等到三年的時候,覺得自己這幾年的功夫都白費囉!這修行是不能成功的!就退心了!這都叫「疲倦」了。


「而白導師言」︰於是就對這位善知識──對佛就說了,「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我們現在走路走得太辛苦了!頓,也就是疲倦、勞頓的意思。我們修行,受這麼多的苦,也沒有所得、也沒有成功。這頓乏了!我們想不修行了,我們想去像一般的人一樣;不修行了,這叫「退還」。


2.頌導師接小(分二)
1.頌方便設化 O2.頌歡喜前人
今O1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導師作是念」︰這個善知識、也就是佛,就做這種的想了。想什麼呢?「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這一類的人,太可憐愍了!為什麼呢?你怎麼要退回去呢?你怎麼不修行了呢?你已經修得就差一根頭髮那麼多,就會成功了,你現在就退心;你這一退不要緊,把以前所得的也都失去了!把你所將要應該得到的無量珍寶,都會失去了!


「尋時思方便」:在這時候,這位善知識想出一種方便法門,「當設神通力」:當用大神通力,來作一種方便法。做什麼方便法呢?「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用神通在中途變化出一座大城市,裏邊又有牆,外邊又有城郭,所有的舍宅都非常的莊嚴、非常美麗。「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在舍宅周圍還有花園子、樹林子,又有小小的水溝有水流,及浴池。渠,是水溝;流,就是那個小小的水溝有水流。「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這門有好幾層,左一層、右一層的門。高樓閣,是很高的樓閣。這城裏頭,也有男男女女,很多的人。


「即作是化已」:這一些個境界,都是變化出來的;做這個變化之後,這時善知識對大家就說了,


「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你們不要再生恐懼了!現在可以到這個城裏來,你歡喜什麼、就有什麼,都能遂心滿願的。


其實,這一個「化城」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有餘涅槃;在沒得到有餘涅槃的時候,佛設小乘法接引聲聞的人,說你們到證得四果阿羅漢,就生死了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已經得到真正的快樂。等他們已經證得四果了,然後再叫他們往前修行,再到這個寶所。這個化城,就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現在到法華會上,《法華經》是開權顯實引導二乘人,所以佛不能不告訴大眾,說這個化城不是得到究竟的涅槃。在沒有到這種境界上,你不能說這個是還不究竟;等他到了,現在就開權顯實了。


2.頌歡喜前人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所有的小乘人,都歡喜小乘的法,就到這化城裏邊來了。這化城,就是小乘所證的果位。他到這個果位上了,心裏就非常的歡喜了;他們都自以為得到安穩快樂的這種想,說自己生死已經了了、已經得到涅槃了!說已經得到度脫生死的苦海、已經沒有生死了。


2.頌滅化引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這個導師、這個大善知識,也就是佛,知道二乘人到這二乘的果位上,生出一種滿足的心理了,他所求已經得到了;所以他又召集所有的大眾到一起,對大眾就說了,「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你們現在都休息過了,不再疲倦了嗎?已經證得二乘的果位,你們很高興了?可是你們不要住在二乘的這個涅槃上,你還應該向前精進哪!因為這是個化城,不是一個真的寶所,不是一個真的究竟的城市,這是我變化的。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我因為看見你們累得太辛苦了,生出退轉的心,不想再往前走,所以我用方便法,變出這麼一個假的城,來給你們休息休息。你們因為太辛苦了,覺得受苦受得太多了,就想在中途停止了。


這好像修道一樣,我們修道修了一天、兩天,不覺得怎麼樣;修的時間一久了,覺得無所得;於是也就生了一種退心了:「我修了一年、兩年了,我為什麼還沒有成佛呢?我到這兒兩年了,還沒有開悟,是不是能開悟啊?是不是拿著『開悟』來騙我呢?」心裏就生出疑惑來了。一生出疑惑,就不修行了!「啊!你看我!我們在這兒修道,一天只吃一餐飯,多了也沒有得吃;想偷東西吃,也沒有地方偷去。這太辛苦了!早知道這麼樣子苦,我那時候也不出家了!啊!這一回可真是上當了!這個師父真不是一個好師父!這怎麼辦呢?」這就是中路欲退還了。是不是這樣子?


一生出這樣的疲倦心,這善知識「故以方便力」︰所以就用這方便,說你不要著急,明天你就開悟啦!只要等一夜的功夫就可以了!於是他又多修了一夜。多修一夜,善知識又說:「哦!你還是用功用得差一點點,就差頭髮那麼多,你沒開悟;你再修頭髮那麼多多的時間,就開悟了!」他修一根頭髮這麼多多、再一根頭髮這麼多多,一混、混了一生;這一生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也差不多了,來生一定開悟!所以來生又來學佛法。「權化作此城」︰用方便權巧,變化這麼一個二乘的法門。


「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你現在休息夠了,應該再勇猛精進向前去修行,就可以同我一起到達那個寶所;寶所,就是佛的果位上,你將來一定會成佛的。要是最初就教這二乘人修行成佛,他不相信:「我不會成佛的!」


2.頌法合(分二)
1.頌正合 L2.頌舉喻帖合
今L1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釋迦牟尼佛說,「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我也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為一切眾生的善知識,來教一切眾生好快點去成佛。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佛說,我看見一般求道的人,修行到半路上,他就覺得太辛苦;他不能受苦,就懶惰起來了,不想修行了。所謂「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十萬八千;修道十年,佛在西天。」佛到天邊去了,離你更遠啦!所以說,如果你修行,天天能保持修行最初發心時的這種誠心、精進心,到現在你早就成佛啦!可是沒能保持長遠,就是修到一半,就懶惰起來了。好像我們這兒,有的人已經要開五眼六通了,那麼沒能開,為什麼呢?就因為你懶惰了;有的人已經開五眼六通,沒有開真正智慧,也就因為有多少懶惰,還欲念沒有清淨;有的人已經得五眼六通了,又因為懶惰不修行,又丟了;這都叫「中路而懈廢」。懈,是懶惰;廢,是廢棄。「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也就不能度過去這個生死的苦海,以及這煩惱的最危險道路。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門、方便的力量,因為想要修道的人在中間休息休息,所以說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說你們現在苦已經都沒有了!都滅啦!所作皆已辦,你們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既然知道到涅槃了,每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佛在這個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實的佛法,就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就是《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經》的法,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用方便法來教化眾生。佛法本來只有一個佛乘,沒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分。因為眾生的根性,如果一開始就說佛乘,眾生就會畏難;畏難,就是怕。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這唯一佛乘,而說權變之法,這叫為實施權。雖然說權變之法,但究竟的指歸、歸趣,還是為的這個實法;恐怕眾生怕佛道遙遠,而不敢修行,所以就分別說出來三乘的法門,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雖然說三乘,三乘都是化城,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將來只有叫眾生得到佛果,這是唯一佛乘。佛乘,這就是「實」。因為佛看著眾生修行時間太久了,有一點生厭倦心,所以就巧設出來一個變化的城,來給二乘人在這兒休息休息,所以說這兩種的涅槃。這「二」,就是一個「有餘的涅槃」,一個「無餘的涅槃」。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現在把這個化城應該過去了,所以我給你們大家來說這個實法,說這個真實的佛乘了。以前你們所證得有餘的涅槃,證得四果,那還沒有成佛,那不是究竟;那不是完全把生死了了,還沒有得到寂滅之樂呢!為什麼沒有得到呢?因為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分段生死」雖然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所以那不是究竟法。分段生死,就是每一個人有一分,每一個人有一段。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你有你一段、我有我一段;各有一分,各有一段。你的形相,就是你那分;由生到死,這是你那一段。怎麼叫「變易生死」呢?念念生滅、念念不停、念念遷流;這個「念」,還沒有得到究竟的寂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佛具足一切的智慧;一切智,也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實相般若的智慧。你們現在應該求佛這種般若的智慧,應該發大精進的心;不應該停止在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不向前去修行。「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要等到你們證得到這一切智、真實的智慧,以及證得十力諸佛法。這「十力」,以前講過很多次,我不知道有人記得、沒有人記得?不管有沒有人記得,我再來講一遍。十力,就是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


(一)佛有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就是合乎道理的、合乎佛法的;非處,就是不合乎佛法,與佛法相違背的、不合理的法。佛有這種的智慧的力量,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他都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


(二)佛有知三世業報智力。我們不要講三世,就講三年,過去那一年、現在這一年、將來的一年;也可以講三個月,過去那個月、現在這個月、未來那個月;也可以講三天,昨天的事情、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情。因為講三世你不相信:「我相信有今生,有現在這一生;過去生、來生,那沒有什麼證據,我不相信!」所以我給你改成三年或者三個月,或者三天。這你認為有了吧?你不能反對三年、三個月、三天這個說法,那你也就不能反對這個「三世」了;因為有三年、有三月、有三日,就有三世。佛有能知三世業報的智慧力量,過去生中你都造的什麼罪業?你做善業、造惡業?你是做的什麼因果?佛都知道;現在你種的什麼因、將來結什麼果,佛也知道;等你未來受什麼果,佛都知道。


(三)佛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諸禪,就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加「四空處」──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再加「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因為它很多,所以叫「諸禪」。解脫三昧,這個解脫,有「八解脫」;三昧,就是「定」。禪定這個功夫,佛都知道!


(四)佛有知諸根勝劣智力。諸根,就是哪一個眾生有善根、哪一個眾生沒有善根,佛一看就知道。知道是知道,可是佛不會就這麼給你說出來,不能說眾生你這個根太壞了!你快離佛遠一點了!不會這樣講的。也不能說你真有善根,你這善根太深嘍!根基太好了,你多一點接近佛吧!也不會這麼樣講。為什麼呢?知道是知道,不能講的。你若講出來,說這個眾生有善根,他生了一種驕傲心:「佛說我有善根,我不修行,大概也沒有問題了!」因為說他有善根,把他反而害了。那個沒有善根的人,為什麼不給他說明白他沒有善根呢?因為你若這麼對他一講,說你沒有善根,你應該種善根哪!你應該好好再作修行。這個眾生就有這麼一種特別性,「我沒有善根嗎?佛都說我沒有善根了,我也就不修行了!算了!那我修行有什麼意思?退道心了!」於是就生了退悔心了。他不知道他沒有善根,他還會往前去修行;一知道了,他反而生懶惰心,懶惰起來了!所以佛就知道,也不能告訴你的。不像我們這一般凡夫不知道,他硬說知道;佛知道,他不說。


我們凡夫這個愚癡的、很笨很笨的:「哎!我知道,I know!」你 know什麼?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說:「你看我!我是最聰明的,I am very smart!」自己說 smart 的那個人,已經笨到極點了!他若不笨,他不會讚歎自己,說自己那麼聰明。好像人有這種怪的樣子、怪的心理,你無論哪一個人,你若是說他好,他就覺得好像吃蜜糖那麼甜;你若說他一句不好,他就比吃黃蓮還苦。你讚歎他一頓,他高興得不得了;你若不讚歎他,他自己要讚歎自己,因為沒有人讚歎他!就要對人自我介紹:「你看我!我修行,現在比以前好得多了!我沒有妄想了!」你怎麼會知道你沒有妄想呢?你知道你沒有妄想了,這是個什麼?你說你沒有妄想,這正是一個妄想;你若沒有妄想,根本就不需要對人自我介紹,為什麼你要叫人知道你沒有妄想了?這就是妄想!


又有的人修道,他說我現在沒有欲念了、沒有婬欲心了!你一說出「沒有婬欲心」,你這兒已經有了;你若沒有了,你為什麼要說它?根本就沒有了,你還提這個「婬欲」幹什麼?你能提出個「婬欲心」來,那還是有。你不過想要自己給自己戴個高帽子,欺騙那些無知的人,「哦!他沒有婬欲心了!」我告訴你,沒有婬欲心,那要證得四果阿羅漢。說那我大約是現在證得四果了。我真沒有了!你不相信?你真沒有,為什麼要叫人相信呢?沒有就是沒有了,你叫人相信做什麼?也不是說你沒有欲心了,叫人家相信你,他也就會沒有了;不會的!這兩沒有益處,這是一點。還有很多的人,說一些個矛盾的話,本來他有,他就說沒有;本來他沒有,他又說他有。他沒有佛的智慧,他說他有佛的智慧了;沒有佛那麼清淨,他說他那麼清淨。所以,眾生就是願意自己是第一,在他來講,甚至於佛都要做第二。


(五)佛有知種種解的智力。解,是明白。不單明白自己,而且還明白眾生。單明白自己,說:「哦!我明白經典,我會講這個經典!」你會講這個經典,眾生不會聽這個經典,那也沒有用;你講出來,眾生還要會聽。眾生聽這個道理,你就講這個道理;眾生聽那個道理,你講那個道理。你不能講得太玄妙了!太玄妙了,就令人不明白了;不明白,玄妙可是玄妙,但是沒有用的!你們說是不是?所以講出來的道理,一定叫人人都能接受。佛有這種知眾生明白什麼,他就講什麼的智力!你不要故神其說,說:「我講的!」你講的?你這是叫人不明白、叫人糊塗嘛!那你就不要講了,你講它做什麼?


(六)佛有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是眾生這一切的境界。所有的眾生,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你要是不明白眾生這種境界,那就不能教化這個眾生。你要是明白他這種境界,各有所好、各有所惡。有一類眾生就歡喜吃甜的,有一類眾生就不歡喜吃甜的,你給他甜的,他不願意吃。有一類眾生又歡喜吃苦的,有一類眾生又歡喜吃酸的,有一類眾生就歡喜吃辣的。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哪一類眾生歡喜哪一個味道,你就用哪一個味道來教化他。好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又有天主教、耶穌教,有老子的道教,有孔子的儒教;孔、老、佛、耶、回,這很多種的宗教。這也就可以把它比方出來很多種的味道,看哪一類的眾生他歡喜哪一類的宗教。可是分而言之,是有很多種的宗教;合而言之,都是在佛教裏頭包括著,哪一個宗教也沒有跑出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就說:「我這個宗教是一個最真的!是世間最高的!」


佛教不講高、也不講真;真假、高低,大小、方圓,什麼宗教都在佛教裏邊,沒有跑到外邊去。真的也是佛教,假的也是佛教,在佛教裏頭包著;不過就好像你講得太多了,你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真假、高低,這是在人來論,在宗教上是沒有的。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會又有一個高低呢?真假也沒有的;真就是從假那兒來的,假就從真那兒生出來的。也就好像有晝,就有夜,白天到極點,就該晚間了;晚間到極點,又該又到白天了。所以人有醒著的時候,也要有睡覺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就糊塗了;醒著的時候,就什麼都知道。但睡覺的時候會作夢,作夢就是假的。我們宗教,也不是每一個宗教都是醒著的時候,也有睡覺的宗教;睡覺的宗教,就是假的。那麼說雖然是假的,但是你不能不睡覺;你若不睡覺,那受不了了!好像阿那律尊者,一個禮拜沒有睡覺,兩個眼睛就瞎了一對。


所以這是知種種界,知道眾生種種的境界;這種種的境界,也就是各從其類。十法界的眾生,各從其類;菩薩就要做菩薩的事情,羅漢就要做羅漢的事情,天就要做天的事情,人就要做人的事情;阿修羅就一天到晚要和人家鬥爭,所以他做阿修羅的事情;餓鬼他就做餓鬼的事情,畜生就做畜生的事情,地獄就做地獄的事情;這都叫各從其類。知眾生各從其類,也就是有知種種界的智力。


(七)佛有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怎麼叫「至所道」呢?就是你持五戒、修十善,就會生天;你若修一切禪定,就可以證果;你行六度萬行,就可以成佛;你若造罪孽,就可以變餓鬼去墮地獄。你知道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所以這叫「知至所道智力」。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


(八)佛有知天眼無礙智力,知道天眼有一種無礙的境界。


(九)佛有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佛有知永斷一切習氣智力。


這個「十力」,簡簡單單講,要是詳細講,這道理是無窮無盡的!十力、百力、千力、萬力、萬萬力,在這裏都能生出來的,這是「十力等佛法」,一切的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若你能證得三十二相,這才是真實的了苦,真實的得到寂滅的快樂了。


2.頌舉喻帖合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諸佛是一切眾生的一位大導師,為著使眾生休息休息,所以說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法,而說有餘涅槃。既然知道這是化城,是在這中道暫時間休息休息,但這並不是究竟的地方;結果還把這些個眾生,引導成佛,而得到佛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