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講義——五根篇
第一、信根
要入佛門決對不可欠缺“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信”才能產生力量,有了這股力量才能成就我們的道業,所以我們必定要以“信”為入門根基。
但是“信”一定要“正信”,若是稍有偏差則容易誤入歧途,走上邪道,入了邪道就有邪思,有邪思就有邪行;所以若要心無邪念,就必須避免接受偏邪不正的道理,以免做出惡行。
很多人對正確的佛法還不瞭解,他們所謂的“信仰”就是見“神”就拜,見“公”便磕頭,不論是什麼神、鬼、公、婆,凡是拿香拜拜的,他們都將其納入佛教;因此常常在邪、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所從。
有一位高級知識份子,他是個醫生,常常為病患看病,他跟我說:“有一個患者在某家醫院看過病之後,跑來我的診所讓我醫治,我幫他急診後,他就離開了。但是過了兩個鐘頭以後,他又跑回來跟我說他已經去問了某某公,並指示他一定要來讓我治療。”那麼這位醫生信以為真,以為他所信的某某公、某某婆非常庇護他,還會指點患者到他的診所來看病,所以無比興奮。
連知識份子都分不清公、婆、神、鬼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只因為有人去占卜問卦,碰巧蔔中他的名字,使這些患者都來找他看病,他就認為某某公非常照顧他,更以為這是由於自己平時虔誠地信奉,所以才有神通感應。像這種情形,他的思想與精神都會永遠在那裏盤旋逗留。所以我昨天就對他說:“真可惜啊!雖然你是一個知識份子,卻沉淪於鬼道之中,實在太可惜了!你若再繼續下去,必定會迷惑不能自拔。”
他聽我說了這幾句話,眼睛睜得大大地說:“咿!師父啊!你所說的話,我已經深深體會到了,因為我有時後受到某某公、某某婆的指點,連頭腦都轉不過來了。我現在已經開使迷惑,難道我將永遠依靠這些公、婆、神、鬼來指示嗎?目前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去占卜問卦才能安心,才敢放手去做,而且動不動就緊張兮兮、惶恐不安。如今我才恍然大悟。”
諸位,同樣是信,假使我們的思想稍有偏差,就不能在正、邪之間,清楚地分辨何者為正確的道路,那麼,我們的精神、思想、心理狀態,就永遠會停留在迷圖中,無法找到出口繞出來。所以我們選擇一個正確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寧願無信也莫“邪信”
人不能沒有宗教信仰,一個人若沒有宗教信仰,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一隻漂流的舟船,沒有指南針,不知何去何從。若是在風平浪靜時,還覺得平安無事,一旦遇到狂風暴雨,沒有指南針指示方向,分不清東西南北時,就會經懼惶恐,不知所措。所以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險或坎坷的環境,仍然能夠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在茫茫無際的驚濤駭浪中,穩固地掌握住人生之舵,認清方向,即能平安地渡過人海的風浪。
所以,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樣是信仰,卻有不同的目標,現在的社會,人心非常複雜,有許多迷惑人心的教團,我們若不能選擇事理究竟圓滿的宗教,也是一樣會迷失,無法走出邪道,趨向光明正大的康莊大道。所以我常常說,“無信”與“迷信”兩者,寧願“無信”也不要“迷信”。無信的人,心中對宗教全無概念,一片空白,只要用理事圓融的道理來感化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張潔淨白紙一樣,寫上端正的字體,則字字分明、清析可見。若是迷信的人,他已經誤入歧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他的心仍迷惑不清,徘徊不定。
現在出現許多非正信的宗教,也就是沒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團。若有人想要入教,就必須立願發誓,例如說:“我既然入教,就必須遵守教歸,否則會遭責罰”等等,各種毒誓。如此,他的心理就會受到束縛,儘管他知道自己的信仰並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瞭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徹、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確的方向;但是他卻心存畏懼邪教毒誓。雖然他非常崇仰敬重佛教的真理,卻不敢接近,這就是因為他的內心已經被迷信所縛,無法自在解脫。
所以,我才常常說,與其迷信不如無信,無信的人接受了佛教的教理之後,自然會萌發正念的道苗;而迷信的人,若要他轉迷入正,則必須再花費一番工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謹慎地選擇自己的信仰,不可因一念之迷而步步皆錯。
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到精舍來,他們是現今臺灣社會上許多大企業家的其中之一。
這對夫妻問我說,他們想入佛門,但不知入佛門的初步基礎。我就告訴他們:“你們若想入佛門,首先在心靈上先要有正確的瞭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教育我們的精神,能淨化人們的心靈妙法,它能教導我們如何預防自己心中存有自私不淨的欲念,這必須從個人的的修養做起,然後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會和睦安詳,若能做到這些,就已經進入佛門的初機階段了。”
“最怕的是你誤以為佛法深奧難懂,而不敢去親近。佛教的深奧是後世人為的,並非佛教本身的教理多麼深奧,因為佛陀在世時,他教導弟子也是依照日常生活一切的行動準則,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為基礎。那為什麼現在我們總覺得佛法很深奧呢?是因為它源遠流長,經年累月下來,由於人們對其尊仰崇敬,難免有各種精深的描述。如此代代相傳,無非是要使眾生瞭解佛法是無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然後眾生才會加以珍惜而保存下來。這只不過是為了適應世人的心理,所以學者、專家才費盡心思,將簡易的道理化為深奧的文字。事實上,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時代,佛法並不是那麼深奧的,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淺顯易懂的教育,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最後,我又對他們說:“若能抱持著佛教是日常生活心靈教育的心念,那麼你們進入佛之後,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理了。”
沒有根那裏有樹
與此同理,“信”的初步非常重要,若初入佛們就想要信仰很深奧的道理,那就難了,我們應該信仰佛法是人間所適用的道理,如此才是真確的“正信”。所以,“信根”的基礎一定要正確無誤。“根”,是一棵樹的根本,一棵樹苗能生長茁壯成枝葉茂盛的大樹,必須靠樹根的作用,樹根若健康強韌而且有力,則可以吸收水分、養料,使樹木順利地生長,長成枝葉茂盛的大樹,並且牢牢地固定於地上,不怕風吹或雨打。所以,要有正確的“信”仰,“根”本必須往下紮紮深,打好基礎,唯有正信才是進入佛門最重要的道路,此即所謂“信根”。
第二、精進根
第二個是“進”根,這也是很重要的,有信而無進,則永遠停滯不能進步。從凡夫地要到佛的境界,是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我們選擇了自己信仰的目標之後,一定要努力精進,絕對不可停留下來,若一停留則會故步自封,永遠無法進步。
“修行”,就像人的雙腳走在道路上,“千里之路使於初步”,即使走多麼遠的路,都必須從第一步開使。走路靠著兩隻腳,前腳踏地的同時,一定要將後腳提起,不可一直踩在地上;如此重複,前後交換,才能夠前進,否則前腳落地而後腳不提起,就無法向前“進一步”了。
人生非常短暫,所以我們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時間的累積可以使我們在路程上更進一步,增長我們的業功德與道業,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向前進步。如一棵樹最初從一粒種子開使發芽,然後長出小樹苗,再由樹苗長成大樹,一定要依賴樹根來吸收水分、營養,才能逐漸往上生長。同樣的,要成就任何事業或道業,都必須以努力精進為發展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進根”。
第三、念根
第三是“念根”,念即心念。我們既然有了正確的信仰,就要時時刻刻地培養這份仁厚的道德觀念,也就是培養愛心。一個人若缺乏愛念,則萬事都無法於精進中成就了。我們看看佛陀,他能夠放棄個人的私愛,就因為他對普天之下的眾生有大愛,有了這份大愛的“念”,他才能毅然決然地提起勇氣,創造人間真善與美的康莊大道。所以,這份心念非常重要,學佛就是要培養這份正確的愛念。根是“根本”,也就是慈悲與正確的“根”本心念,故稱“念根”。
第四、定根
第四是“定根”。眾生之所以不能解脫、不得自在,只因迷執癡愛,而易被牽動以致心失定力,所以常停滯於過去的雜念,及未來的虛幻妄想,因此而顛倒、而造業,不得自在。學佛者重在定力,若有定根則能解脫自在了。
信念一定要正確,人一定要努力精進,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必須“前腳走,後腳放”,不要常常徘徊於過去之念,要好好把握今日應該精進的道心,不要再有計較過去的種種雜念。過去之念稱為雜念,最好是把握今日此時的道念。
第五、慧根
第五是“慧根”。就是離妄念的平等慧,也就是沒有污染的清淨本性。“慧”能體證真理而不被事相迷惑,且能理事圓融,運作無礙,常以平常心以處“理”行“事”,則是淨慧功能具足。
前面已經分析過的道法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而四念處以下還得再一步修五法(五根),以加強其道法。
修四念處觀,雖善萌微發,根猶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壞,今修五法使善生,故以為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