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61 》




2009/10/21 11:50


「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那麼菩薩是沒有數量這麼多,有沒有聲聞呢?也有,這聲聞,你用算數,也算不出來他那個數目;你怎麼樣子去計算,也不能知道。「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這些個聲聞眾,他們都統統得到具足六通,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有神足通;有「三明」,就是宿命明、漏盡明、天眼明;及「八解脫」,八種的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4.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這位法明如來的國土,有像前邊所說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功德;以無量功德來莊嚴,用功德所成就的。


3.明劫壽法塔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徧滿其國。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我們現在是賢劫,這個時候的劫就叫「寶明劫」。法明如來成佛的這個國土,叫「善淨國」。「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這尊佛壽命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佛法住世也非常的久遠。「佛滅度後,起七寶塔,徧滿其國」:等這位法明如來滅度之後,這一些個弟子,也就給造七寶佛塔;在這國土裏頭,每一個地方都有這位佛的舍利寶塔。


2.重頌(分二)
1.頌發跡顯本 K2.頌與之授記 K1(分二)
1.總發諸聲聞本跡 L2.頌發富樓那本跡
今L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爾時」:這當爾之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要把這個道理說詳細一點,又用這個偈頌,再來說一遍。


「諸比丘諦聽」:你們各位比丘!好好地聽,慎思而聽,不可以馬馬虎虎的。「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佛子富樓那所行的菩薩之道,他因為善於學習佛法的方便的緣故,所以他這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他知道一切眾生歡喜小乘法,不歡喜大乘法。為什麼?這眾生怕有這個大的智慧,怕有佛的智慧;大智,就是佛的智慧。


眾生喜小而畏大,歡喜小乘,而畏怕得到佛的智慧;「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諸菩薩才隱大示小,把菩薩的地位收起來,現出一個聲聞的身、緣覺的身,「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以無量無數那麼多的方便法門,都教化一切的眾生;種種的眾生,他用種種的法門來教化。


「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自己說自己是聲聞人、是二乘人,離這個佛道很遠了。以是方便,「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他想教化度脫無量的眾生,令完全都得成佛道。「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雖然小乘人想要懈怠,他想在中道路上停止了;可是這菩薩教化他,漸漸地使令他就成佛了。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他雖然是小乘人,他內裏頭所懷念的,是菩薩的心腸、菩薩的行為。他在表面上看來,是現一個聲聞的人;實際上,他已經是個大菩薩了。


「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他有很少的欲;欲,有是有,但是很少的。他討厭這個生死,想脫離生死。他實實在在的,是自己莊嚴自己這個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對眾生故意示現他的行為也有三毒,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故意現出這個樣子,他不是真有。他又故意示現出來一個邪見的樣子。好像迦留陀夷,示現那個樣子很歡喜女人的,實際他不是的。迦留陀夷為佛住世時的「六群比丘」,六惡性比丘之一,他故意那麼樣子來示現,令你這些個人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哦!他這是遊戲人間,故意現這麼個邪見的樣子!」


「我弟子如是」:釋迦牟尼佛說,我的弟子是這樣。好像有的時候,舍利弗也現出瞋心來,有的又現出貪心來,有的又現出癡心來的,這種種不同的。「方便度眾生」:我的弟子,他是觀眾生的因緣,示現這麼一個樣子;實際上,他也就用這個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來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我要是完全說出我的每一個弟子怎樣去教化眾生,怎麼樣去給眾生說法,「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眾生聽見這一些個境界、這一些個事情,心裏就會生出一種疑惑心,所以現在我也不說那麼多了。


*     *     *


昨天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紀念日,我們大家應該知道這個紀念日;我們自己出家這個紀念日,也不應該忘了它。我們將來成佛的時候,我們哪一天出的家,也應該知道的;哪一天皈依,也應該知道的。好像我們本堂的果瞻居士,他以皈依這一天,作他一個新的生日;這是很有意義的,所以我們皈依這個日子不要忘了,出家這一天也不要忘了,我們怎麼樣學的佛法,這種因緣也不要忘了。在本堂,你們這一些個學佛法的人,多數是由果容介紹你們到這兒來的。果容又認識 Dr. Conze 先生,在那兒學佛法,受這一位教授的教化;就影響了很多的西方人來認真學佛法了,這都是有一種因緣的。可是這一位老教授現在生了一點小毛病,這個小毛病本來不要緊,不需要我們大家來幫助,他也會好的;但是我們對這一位老教授,應該有一種好感、好印象。等一等念佛的時候,大家都做這一種的觀想,請十方諸佛加被這一位老教授,令他這個小毛病沒有了。這是我對你們各位的希望;希望我的皈依弟子,都不要聽著我告訴你們這個消息,當耳邊風吹過去!那就沒有事了。


*     *     *


2.頌發富樓那本跡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今此富樓那」:現在這法華會中的富樓那,他說法第一的。「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他在往昔千億諸佛那麼多的劫,是很殷懃的、精進的、不退的來勤修所修行的道路,那麼不懈怠的修行,「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宣,是宣傳、宣揚;他來宣說、護持所有佛的法,為求如來無上智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他在諸佛的面前,說法第一,現居於一切弟子之上,為上首弟子。「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他多聞,智慧也很大的,所說的法也是無所畏的,「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十二大弟子各有所長,富樓那是「說法第一」,他說法能令大家歡喜,大家都願意聽。


「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富樓那來大作佛事,已得到大神通及四無礙智;具足這四種智慧:說無礙智、法無礙智、樂說辯才無礙智、義無礙智。他一看就知道這個人的根性,有沒有善根?是利根、是鈍根?


「常說清淨法,演暢如是義」:他所說的法,都是清淨法。他能以四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法無礙辯,演暢說法。「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他教化了有千億那麼多的眾生,令他們都得到大乘;他們都自淨其意志。「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他於未來也供養無量無數的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來護持助宣正法,也都是自淨其意志,自心清淨莊嚴佛土。「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用種種方便法門來給眾生說法,都是獅子吼無畏說,「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度有數不來那麼多的人,使令成就這一切種智、一切的智慧。


2.頌與之授記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這位富樓那尊者,他又度脫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智,也供養無量的諸如來,護持佛法;「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最後他成佛了,他這位佛的名字,就叫「法明如來」。「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這一位法明佛,他成佛的這個國土,名為「善淨國」,是以無量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他一個佛所教化的國土;這個地,都是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合造成的。「劫名為寶明」:這個時候的劫就叫「寶明劫」。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這個國土裏邊,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菩薩,這個數目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他們都得到大神通,威德力也充足。「充滿其國土」:這國土裏,多數都是這樣的菩薩。「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這國土中,也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二乘人,都已得三種的明、八種的解脫,以及得四種的無礙辯才;「以是等為僧」:以這種的二乘人,做為僧人。


「其國諸眾生,婬欲皆已斷」:這國土裏所有的眾生,他們都沒有婬欲心了!你看著他那個人,和普通人一樣,但是他沒有婬欲心了。這種的境界,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你若修行,修道的人沒有婬欲心了,也就是這種境界。這種婬欲心若斷,你有一種考驗,什麼考驗呢?你對任何人都不生婬欲心,人對你有婬欲心,你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是你不生這個婬欲念。如果你不知道,那就變成木頭了,又變成磚頭、瓦塊;但你知道,可不生這個心,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你知道有這個婬欲,可是不生這個婬欲心;這婬欲心不生,就叫「婬欲皆已斷」。修道的人,你能以沒有婬欲,說:「啊!我沒有婬欲呀!」你沒有婬欲,人家也就沒有婬欲;你若有婬欲,對方才有婬欲。你若沒有婬欲了,對方也沒有婬欲了;即便他有婬欲,你這兒不動,也就沒有事情。所以這叫「婬欲皆已斷」,沒有婬欲心了。


「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這個國土的人,都是蓮華化生,是自有化無、自無化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莊嚴其身。「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這個國土的人,就以聽經聞法來作為飲食。一聽法,他就歡喜了;一歡喜,就不餓了。你們若不信,各位試一試!你若生一種歡喜心:「啊!這一回我聽這個法,真是得未曾有,這比我吃的什麼妙味都好。」你心裏生這麼一種歡喜心,自然就忘了吃飯,就肚子餓也不想吃了。為什麼?你得到法喜充滿了。禪悅為食,有的人打坐,坐著,一天到晚也不願意吃飯,並不是有病,或說是不開胃;他不吃飯,他根本就飽了,以禪悅為食──以坐禪就作為自己的飲食。那麼法明如來這國土,就是有這兩種食,一種是禪悅食,一種法喜食;他們不想吃其他的東西,根本想也不想。


「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這個國土裏,沒有女人,也沒有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四惡趣的眾生都沒有。說這我可不明白了!沒有女人,怎麼會有人呢?唉!你就是懂得有女人才有人;你就不知道前邊我講的這個變化生嗎?這從蓮華化生出來的,他父母就是蓮華──九品蓮華為父母。所以我之前講正文的時候,不講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怎麼有那麼多人呢?就因為他們都是蓮華化生的。法明如來這寶明劫的善淨國,所有的人也是蓮華化生,所以不需要女人也有人;也沒有三惡道、四惡趣。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這位富樓那比丘,他的功德都成就了,都圓滿了,自覺圓、覺他圓、覺行圓滿了。「當得斯淨土,聖賢眾甚多」:他得到前邊所說這種的淨土,所以他這國土中,聖賢眾最多。「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像這樣子無量無邊這些個道理,說不能盡;我現在僅僅就是略略地說一點,在這個無量無量裏邊說少少這麼一部份。


2.授千二百人記(分三)
1.默念請記 I2.如來與記 I3.領解
今I1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大阿羅漢都著急了,著什麼急呢?聽著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授記,心也不自在了,他們也就都等不了了,也都想要授記,也就打這麼個妄想:「佛會不會給我授一個記呀?我有沒有份可以得到授記呢?」你看!佛的弟子本來都心得自在,被佛一說法,也說得不自在了,都打起妄想來了。難怪現在眾生都有這麼大的貪心!當初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都想要爭著授記,貪著授記;所以我們現在都不要去除貪心了,把貪心讓它加倍大一點。貪什麼呢?我們現在要貪佛法,貪佛、貪法、貪僧,要生這種貪心。連阿羅漢都要貪心來授記了嘛!我們貪心,貪學佛、貪求法、貪學僧,這都不算太過了!


「爾時」:當爾之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大阿羅漢,本來他們心好自在的,沒有貪心,坐到那地方,什麼也不想了,也不貪佛、也不貪法、也不貪僧;他坐那地方,「我就是佛!我就是法!我就是僧!」所以不貪了!可是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一授記,他們等不得了,在那兒也沒有這個忍了!本來他們證無生法忍了,現在這個法忍也忍不住了,不能不生這個貪心了:「現在佛會不會給我授記啊?」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大阿羅漢,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有貪心了。啊!真是可憐!


這些個阿羅漢貪著授記,有一個人聽經,聽到「阿羅漢」,就說:「啊!什麼叫阿羅漢呢?這個名稱我沒聽過!」就各處找起阿羅漢來了。現在我把這阿羅漢請出來,給你們看一看。阿羅漢,就是個老比丘;這老比丘有多大年紀呢?沒有一定的,或者三十歲、或者二十歲、或者四十歲、或者五十歲。那怎麼叫老比丘呢?因為他有一點定力,所以叫「老」;沒有定力,這就「不老」。所以老比丘就是有多少定力了!那麼這個老比丘,怎麼不叫「老比丘」,又叫「阿羅漢」呢?在因地修行時為「比丘」,到果地就叫「羅漢」。羅漢有三個名稱,


(一)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不單人間的人供養阿羅漢,天上人也應該供養阿羅漢,也就是一切神都應該供養阿羅漢的。除非你沒有證果得到阿羅漢,你若證得到阿羅漢,那你就坐那兒不要動,就等著了,等著什麼?等著天人來給你送供,你應該受供養;因為你應該受供養,所以那就不用做工了。你現在若想不做工,想要懶惰一點,就要先證得阿羅漢果,什麼也都不用幹了。這是第一個,你看好不好?很自在的。


(二)殺賊──殺什麼賊呢?殺煩惱賊,也殺不煩惱賊。在羅漢,要殺這個「賊」,菩薩也要殺「不賊」;在羅漢不認為是賊,在菩薩又認為是賊了,又應該殺了。所以這個菩薩戒和羅漢所守持的戒又不同了,菩薩不是賊也要殺。你看!厲害不厲害?那就是不講道理。


(三)無生──就是沒有生。什麼沒有生?煩惱沒有生;不單沒有生,而且也沒有滅。因為你不生,它就不滅;你不滅,它就不生。不生不滅、不滅不生;你若生,它就滅,你若滅,它就生。所以證得無生法忍,無生無滅了。悟無生法忍,這第三。


你說這個阿羅漢多好啊!這種的境界,是一點也不忙的,在那兒自自由由的,清清閒閒的,什麼工也不要做,就有失業金拿。失業金,美國人不做工,政府有錢給你;這都大約要做阿羅漢了!這個阿羅漢,你們看見了沒有?阿羅漢就是這樣子──頭光光的,腳禿禿的,也不穿鞋,他就是這樣子,很自由自在的,誰也不能管他!可是他也不管人,無拘無束、無罣無礙,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是這麼樣子的。心自在,就是心裏不打妄想了,坐那地方,一入定就入幾千年。你看!我們那個初祖迦葉祖師在雞足山入定,到現在還沒有出定呢!他就是得到心自在了。


我怎麼說這一些個大阿羅漢,因為聽著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授記,也就打妄想了?他作是念了嘛!「作是念」就是打妄想了,打什麼妄想呢?「我等歡喜,得未曾有」:我們現在非常高興,非常歡喜。富樓那得到世尊給授記了,這是太好囉!我從來也沒有見過這麼好的事情啊!可是這麼好,他就生出貪心來了,於是就說了,「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這時候,這些個大阿羅漢就要跳起來去請問佛了:「假如世尊能為我們每個人都給授一授記,我們將來什麼時候作佛,就像其餘的得授記的富樓那、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這一些個大弟子都得到授記了,我們什麼時候得到授記呢?我們什麼時候成佛呢?這有多好啊!給我們也授一授記吧!」就想要這個樣子去請問了。


2.如來與記(分二)
1.長行 J2.重頌 J1(分三)
1.許記千二 K2.別授陳如 K3.別記五百
今K1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佛沒有睜眼睛,以五眼六通這個天眼一看,哦!這一些個小孩子真好玩!他們盡想這麼妙的事情!所以告訴這大迦葉,就是這個大龜氏。佛告訴大迦葉,因為迦葉尊者在裏邊是位長老,是最老的、最有德行的,所以佛對迦葉講了,老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一千二百個阿羅漢,我現在應該按照次第,一個一個的給他們授無上正等正覺這種菩提的記號。你告訴他們,現在不要打妄想,不要這麼著急!等一等,我就給他們授記了!


2.別授陳如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釋迦牟尼佛說,「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在這法會的大眾裏,我這最好的大弟子,我這最聽話的大弟子,我這最不懶惰的大弟子,我這最願意修行的大弟子,我這最能住持佛法的大弟子;誰呢?憍陳如比丘,這是佛的大弟子。


在佛往昔的生中,憍陳如又殺過佛,又罵過佛,又打過佛,又把佛的胳臂給剁去,又把佛這個腿給剁去,又把佛這個耳朵給割去,又把佛的鼻子也給割去,這樣來割截釋迦牟尼佛的身體。釋迦牟尼佛在地時,發願說:「我若成佛,我一定要先度你,令你明白。」所以釋迦牟尼佛今生成佛了,就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這五比丘的頭一位,就是憍陳如。


憍陳如,是梵語,翻過為「解本際」,言其他明白他本來的面目了;又他是最初一個開悟的,所以叫「最初解」。這位憍陳如尊者,在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大弟子裏,他也是個長老;因為他先跟著佛出家,所以就誰再來比他怎麼樣高的,也超不過他了。這個比丘,是老比丘。


「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他應該供養六萬二千億這麼多的佛,然後就成佛了,他的佛號叫「普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供,他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徧知,他知道心生萬法,這是正知;知道萬法唯心,這是徧知。明行足,他修行這個智慧聰明,修行都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能到一個好的地方去,是世間最明白的一個人。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調御丈夫,他是調御天人的大丈夫。天人師,他是天、人的師父。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叫佛。世尊,是世出世之尊。每一位佛,都有這十個名號;憍陳如比丘成佛,也是具足這十個名號。我們現在聽經這一些個人,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著急想釋迦牟尼佛來給授記的,沒有一個人打這個妄想,我一定知道。


3.別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上少下兎]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其五百阿羅漢」:在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大弟子之中,有五百個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這位迦葉,他胸前長一個窟窿,好像木瓜似的,所以又稱為「木瓜迦葉。」「伽耶迦葉」:伽耶,是伽耶城,是一個城的名字。「那提迦葉」:那提,有的翻譯說是「河」,有的翻譯「江」;江、河,這沒有什麼大分別,就是他在那個江河邊上修道,所以這個迦葉就稱為「江的迦葉」,也可以叫「河的迦葉」。


「迦留陀夷」:這個迦留陀夷,他是當時「六群比丘」之一,很不守規矩的,常常跑到街上去遊玩;不單跑街,而且還要晚間去跑街。有一次,他在街上,也沒有燈光;他這個面黑得不得了,就好像油漆,身上也那麼黑。他那麼樣黑,還有光,他在黑裏邊好像就是油漆油的光;所以在晚間,雖然沒有點燈火,他這黑臉因為有多少光,看得清清楚楚的。那麼他在街上走路,就遇著一個家庭裏邊有個女人,這個女人一開門,他正走到那個地方,女人一看見他:「啊!這是個鬼呀!」以為他是個黑鬼。人見著鬼,這是最不吉祥的一件事情,於是她就生了一種恐懼心;這一生恐懼心,偏偏這個女人還懷孕,把這個胎就掉下來,就小產了,小孩子不夠月就生出來了;譬如本來應該十個月生,他五個月就生出來了,這叫「小產」。那麼生出,這一定不會活囉!


之後才知道,這個黑臉的,不是個鬼,是個人,而且還是佛的徒弟;於是就提出抗議來了。抗議,就是到佛那兒去對佛講:「你不應該叫你的弟子在晚間出來,把人都嚇得小產了!」有很多人就對佛講,所以佛就立上一條規矩:晚間比丘不許可到街上去跑了。


佛拿這個法律對大家來講:「你們看這法律可以不可以?作比丘的,晚間應不應該到街上去呢?」大家多數就說:「不應該去的!把人家都嚇得小產了,這是修道人不應該有的。」於是這個法律就成立了,說:「以後你這個黑光的比丘再也不准上街了!你再上街,那就要把你趕走了!」這是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翻譯成「黑光」;你看那黑光不是嗎?很有人緣的,人人都聽他教化,對他所講的話都很相信。你別看他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規矩的;但是他很奇怪的,一般人見到他,就守規矩了。他自己這個做師父不守規矩,這些個徒弟都非常守規矩;他教化出來有一千對夫婦,都開悟了,所以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教化得最多。這個黑臉很有人緣的,很多人都皈依他;所以這個迦留陀夷,你們要知道,他是個最不守規矩的師父,但是可收了一些個最守規矩的徒弟,這都很奇怪的事情。


「優陀夷」:這是阿難的徒弟。所以今天我說,我要讓你們收徒弟;佛的弟子,阿難也一樣收徒弟嘛!優陀夷,是梵語,翻譯為「出現」。怎麼叫「出現」呢?就是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出世。他是最守規矩的,精持戒律,也是佛弟子中「勸導第一」;勸發化導人,以優陀夷為第一。


「阿[上少下兎]樓馱」:舊稱「阿那律、阿泥盧豆」。這個尊者,你們記得嗎?就是七天不睡覺,把眼睛瞎了那位尊者。為什麼他七天不睡覺?因為被佛罵了,他發奮。怎麼發了奮呢?什麼道理被佛罵?佛也發脾氣?當然發脾氣了!不發脾氣,徒弟都不怕的,所以我說佛也要發火的。發什麼火呢?因為佛一講經,這個阿那律尊者就睡覺;佛講經正講得很妙的時候,他睡得也很妙,睡得什麼也不知道了。他聽佛說,這個「妙」,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不可思議就是個妙;他想,那我就睡覺!他這一睡覺,你說怎麼樣呢?佛也發起脾氣來了,說: 


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
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


咄咄,這是責怪之詞;胡為寐,你為什麼要睡覺?你就好像海裏那個蛤蜊,總瞇在那個蛤蜊殼裏邊睡覺。你睡,一睡你要睡幾千年,你聽不見佛名字。這就是佛發起脾氣來罵他,你這個東西啊!真是沒有出息,你真是不長進!這麼懶惰,就知道睡覺! 


這阿那律尊者一聽佛這樣罵他──本來佛是他的堂哥,就是佛的父親和阿那律的父親是兄弟,所以這叫堂兄弟;堂弟被堂哥罵了,這時候,覺得太不好意思了!當著這麼一千二百五十個大弟子,被佛來給訶罵,就發奮了;白天也不睡覺、晚間也不睡覺,七天不睡覺,把眼睛瞎了。佛一看這個小弟弟還可造就,於是就教他一種「樂見金剛照明三昧」;他修這個法之後,就得到天眼通;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好像觀掌上菴摩羅果似的那麼清楚,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這一位尊者,翻譯過來的意思,就叫「無貧」,就是總是富貴的。他為什麼就總是富貴,總也不窮呢?因為他在往昔生中,曾供養過一位證果的老修行;雖然證果的聖人,他也有他的這種因果。這個聖人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盡修慧不修福;所以在他住世這段時間,就趕上人人都沒有飯吃,他自己也就沒有飯吃,沒有人供養他了。 


前邊不說阿羅漢很不錯,他很自在的,坐在那等著人供養他?可是這位聖人不是阿羅漢,是個辟支佛;辟支佛比較阿羅漢又高一點。但是他修慧不修福,所以就感上這個苦,在最困難的這個時候,他教化眾生。雖然是聖人,也要吃飯,所以他就發一種願:他七天化一次緣,一次化七家,他就預備吃七天;如果化不著,他就不吃。這位辟支佛是很有忍辱的這種精神,也很精進;偏偏這一天他化七家,就沒有化著這個緣,托空鉢回來了。回來,就經過一個農人的地方;這個農人在這兒種田,他很窮的,就在那兒做苦工種田。他看見這位老修行,當時他不知道這位是個辟支佛,他看這個老比丘去化齋回來,就問:「你化了齋飯回來了?」這個老比丘垂頭喪氣──雖然是個聖人,沒有飯吃,也覺得不太高興似的──就說:「我今天沒有化著飯吃!我這七天,也不下山,就餓七天;等過七天,我再來化!」 


這個種田的人,他從家裏帶出來的飯,他不回家吃飯,因為很遠;他一想,唉!這修道人這麼苦,化齋飯也化不著!我今天不吃飯了,把我所吃的這個飯來布施給這一位老修行啦!於是就問:「老修行!我這兒有稗子米的飯,你可不可以吃?如果你可以吃,我可以供養你!」這辟支佛沒有齋飯,肚裏頭也有點不舒服,說:「你真的嗎?那你吃什麼啊?」他說:「我一天不吃不要緊,我家裏還有呢!」這個辟支佛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出了貪心?也不知道是想給這個窮人種福?總而言之,只有辟支佛他自己知道,於是就接受他的供養了! 


講經,就是要講這個地方的道理:這個地方,沒有人知道他是貪心?是想給這個窮人種福?所以我要提出來給你們聽一聽,將來你們作辟支佛的時候,遇到這種窮人供養你們,你們也好知道怎麼樣做了!知道是應該生貪心?還是應該生給人種福的心?這時候,這位辟支佛接受這個窮人的供養,把這一頓稗子米的飯給吃了;吃了之後,就給他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你現在布施給我,我一定給你祈禱,你得到你應得的利益;你要是因為想求快樂,做布施,你將來一定得到快樂。給他回向之後,這辟支佛就走了──吃飽了,也不管這個做苦工的人餓不餓了,就走了!這「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這個辟支佛就到山上去用功去了。 


這個窮人正耕田,在草裏頭,就跑出一隻兔子來;這兔子很調皮的,就和他開玩笑。怎麼開玩笑?譬如他用鋤頭來耕田、鏟草,這隻兔子就往他這個鋤頭上來碰,咬他的鋤頭;他就用鋤頭往前一撥牠,這個兔子怎麼樣呢?很有一點的功夫的,一跳跳得很高,就跳到他背上去了;他就又用鋤頭往下撥這個兔子;撥不下去,好像長到他身上似了!這回他可就生大怖畏:「這怎麼辦呢?這個兔子長到我身上了!」也不做工了,於是就趕快回家,叫他太太幫忙他把兔子給拿掉。 


回到家裏,就叫他太太:「妳快來!快來!幫我把這兔子拿下來!」他太太在他身上把兔子拿下來一看,這兔子變成金的了!他就把這金兔子的兩條腿給剁下來,拿去換錢;但是回來,這兩條腿又長出來了!這麼樣子,所以就發財了,大概要比現在洛基腓勒有錢;而且不單一生不窮,九十一劫生生世世都不窮。他就因為能把自己所應該吃的飯,布施給辟支佛;得到的,就是九十一劫都受富有的果報,所以這一位尊者叫「無貧」。 


「離婆多」:翻譯為「星宿」。「劫賓那」:譯為「房宿」,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個星。離婆多、劫賓那這兩位尊者,都是屬於星宿的。劫賓那為什麼叫「房宿」呢?因為他父親、母親四十多歲還沒有兒子,偏偏他們家裏就供著這二十八宿的房宿,這兩夫婦就跪到房宿前發願說:「你給我們一個兒子,我們一定就要供養三寶,做種種的善事。」這麼一禱告,雖然四十多歲這麼老了,但是他太太就有孕了;於是就說:「這是房宿給我們兒子!」所以這個小孩子生出,就叫「房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