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83 》




2009/10/21 13:03


「不出」:不出,也就是不入;無出、無入,這是如來的本體。如來所修行的這個本體達到那個究竟處了,所以也沒有出、也沒有入,也就是沒有無明、也沒有智慧可談。


「不起」:什麼叫「不起」呢?不起,因為證得如來的理體了;這時候,只是一個理,所以把這一些個方便的教理,就是權法──都寂滅了,不生起來了。


「無名」:那麼說這有個名嗎?沒有個名,只有一個「理」,只是講的這個「理」。所以談到「無名」,就是沒有什麼名字可以來代表這種的「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哪一個名可以作為它的名字,所以這叫「無名可名」。


「無相」:也沒有什麼相,可以來把它表現出來。也是從「不顛倒」到「不起」,也沒有任何的形相,來可以把它形容出來,所以叫「無相」。「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


「實無所有」:這是在讚歎「中道的觀」。中道的觀,不落於二邊──不落於空邊、不落於有邊;所以說「實無所有」,什麼都沒有。


「無量」:就是沒有一個數量的法。什麼是數量的法?五陰──色、受、想、行、識,這是有數量的,有五種。六根,就有六種;六塵,這有六種,合起來,這叫「十二入」,又稱為「十二處」,這是十二種,又有了「十二」的名詞。那麼「六根」、「六塵」,中間再加上「六識」,這就變成了「十八界」。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都有個數目的。現在這個「中道的觀」,是沒有數目可數的,所以叫「沒有量」;沒有量,是個無欠無餘的「全量」,所以叫「無量」。


「無邊」:就是沒有一個邊際、邊涯。這個「邊際」,指在小乘裏頭,一切法都有一定的,都有限度的。有一定的,這就有邊際;沒有一定的,就沒有邊際。現在這沒有邊際,就是「無有定法」。


「無礙」:這是「遍入一切法」。因為中道的觀智,能遍入一切法。雖然遍入一切法,而沒有障礙。


「無障」:障是遮障,沒有一法可以遮障得了這個中道觀智。


從「觀一切法空」到「無障」,這個經文是十九句。「觀一切法空」,這是能觀的智,這是一個「總標」,總起來把它標出來。後十八句,這是分別的來解釋,這叫「別釋」。這種的道理,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現在講經只能講一個大概的意思。在這十九句,把前邊「觀一切法空」這一句除去,還有十八句;這十八句經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經》的「十八空」來解釋它,又可以用這「一切法」來解釋這十八句。


怎麼用「一切法」來解釋呢?一切法如實相、一切法不顛倒、一切法不動、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轉、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一切言語道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無名、一切法無相、一切法實無所有、一切法無量、一切法無邊、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障──這是用「一切法」來解釋這十八句。


怎麼又依「十八空」來解釋呢?


「如實相」,就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了,這叫「如實相」。


「不顛倒」,這是「內空」。內空什麼呢?內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都空了。眼耳鼻舌身意,你若能空,就沒有我了,也沒有我所執著的了,所以這是「內空」。內裏不顛倒,就不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入所轉。


「不動」,就是「外空」;空個什麼呢?就是外空六塵,不被六塵所搖動了,這就是不動。


「不退」,這是「不內外空」,就是「內外空」。內、外都空了,就是十二入都空了,所以不退轉於凡夫、不退轉於二乘。


「不轉」,就是「不轉動」。什麼是「不轉動」呢?你們大家猜一猜,這是什麼空?我相信有人會知道了。大家可以猜一猜!我看看你們大家的智慧怎麼樣?不要想,就說出來!「如虛空」是個什麼空?「當空」是個「裏空」。(弟子:中空。)「中空」就是「內空」。他說「四大皆空」,四大怎麼樣空法?「五蘊皆空」,五蘊怎麼空法?「照見五蘊皆空」,你怎麼照?這「如虛空」是個什麼空?這「無所有性」是個什麼空?說啊!你們這是個「不說空」;若說了就不空,是吧?這就是個「不說空」。不錯!果寧說對了,真被他給猜著了!「不轉」就是個「空空」。我知道,要是想研究佛法的,就是沒有聽說過,也能猜著。你看!前邊第一義也空了,內也空、外也空了,內外都空了,這現在就是「空空」,所以他猜著了。我要看看他到底認識不認識?又問他一個:「這個『如虛空』是哪一個空?」他這回發了毛,慌上來了,說他說錯了。其實他沒說錯,他說他說錯了,原來還是不認識!他本來猜著了,但是被我一問,他又認不清楚了!可惜!這個就叫「空空」。


「不轉」,無所轉了,這是「空空」。這「空」,能破一切諸法;一切法都給破了、空了,還有什麼法?若空了,還有一個「空法」存在,那又是沒破,又著到「空」上了。空空,那個「空」也空了,這是把一切諸法都給破了。「諸法」是所破的,這「空」是能破的;能破諸法,把一切法都沒有了。這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沒有法執,這沒有一切諸法了,這才能談到「空空」。但是你要空的時候,你若是不把這個「空」再空了,你還有一個病;那麼空也空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空也無空,這把一切諸法都破了。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把一切法都空了,一切相更不要說了,這所以叫「無轉」,就沒有所轉動了,這就是一個「空空」。


「如虛空」,這叫什麼空呢?你若看過《般若經》,這《般若經》,就講智慧、講般若;般若就是談「空」的,研究這「空理」。所以須菩提善說般若,是「解空第一」;他專門研究這個「空」,所以他叫「空生」。可是他這「空生」又不空生;說「不空生」,他又有了一個什麼?有了一個「須菩提」。


大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今天給大家講一講。空生,是「須菩提」;須菩提,是梵語,翻過為「空生」。怎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為須菩提出生這一天,他家裏倉庫裝的金、銀、珠寶,忽然都空了、沒有了;他的父親一看:哦!這空了,是空生囉!於是就給他起名字為「空生」。那麼金、銀、珠寶那個寶庫都空起來了,這回是不是要窮了?所以他父親就到爻卦的地方去爻個卦。得到的卦相說:「你的金銀珠寶都空了,這是最好的!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你不要煩惱。這是最吉祥了!你生的這個小孩子,這可就好得不得了,沒有比這個再好的!」所以給他起名字又叫「善吉」,既善且吉。過了七天,這金銀珠寶在這個倉庫裏邊,又都現出來了,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善現」。這「須菩提」,就有這麼三個意思。


為什麼須菩提出生的時候,金銀珠寶的倉庫都空了呢?因為他生生世世都研究這個「空」;空,就是什麼也都不要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一出世就連金銀珠寶也都空了。這是「空」的表現,表現「般若空」,所以叫「空生」。


「如虛空」,這是「大空」,沒有再比它大的了。究竟有多大?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太大了;若有人知道,就談不到大。


「無所有性」,這是個什麼空?你們再猜一猜看看。我看看你們的智慧如何,這個到底空沒空?這是「畢竟空」,畢竟是空的,根本就是空。這畢竟空,有這麼幾句偈頌:「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說是天邊那個月,晚間覺得好清涼的、很舒服的,如來也就像清涼月似的,常常在「畢竟空」裏邊來遊玩。眾生的智慧水現前,心裏就清淨了,這個菩提也就影影忽忽的,不太真切,好像有個影子現出來一樣。


怎麼說「無所有性」是「畢竟空」呢?無所有性,你看!什麼也都沒有了,它不是個「畢竟空」是個什麼?這個諸法,無欠無餘──無欠,就是不少一點點;無餘,也不多一點點。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這是諸法本體的樣子,所以叫「畢竟空」;因為它畢竟空,所以就是「無所有性」。


「一切言語道斷」,這是個什麼空呢?這個空也很容易就知道了,就是在這一句經文上,就有這個意思了;不單這一句是這樣子,每一句它本來的經文,已經就有它本來空的意思了。這叫「一切空」,一切語言道斷,所以這就是一切空;因為它是一切空,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話可說的,言語道斷,沒有了!


「不生」,又是個什麼空呢?你們有看這個十八空的,相信配這十八句,你們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若知道的話,果前頭先不會說「無所有性」是「第一義空」,也不會說是「性空」。那個「性空」在前邊已經講了。「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如實相」就是第一義空。現在這個「不生」,是什麼空呢?是「有為空」。有為,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生的有為法。那麼現在不和合了,為什麼不和合?因為它不生,所以不和合;不和合,所以就不生,這叫「有為空」。


「不出」,這是什麼空呢?這是「無為空」,「無為」空了。所謂「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無為」的名字就是「出離」,出離這一切法;現在這「出離」都空了,所以就不出,這叫「無為空」。


「不起」,這又是個什麼空呢?這在《大般若經》上,是「無始空」,沒有一個開始;若有開始,那就「起」了。你找它這一個開始、一個起頭,了不可得;因為了不可得,它是空的,所以叫「無始空」。


「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那麼「無名無相」,這又可以解釋作「實無所有」。「實無所有」,那麼這是不是又叫「畢竟空」、「無始空」?不是!這是「不可得空」。


「無量」,這又是個什麼空呢?「無量」是個「有法空」。「有量」就是「有法」,現在這「有量」都空了,所以這「無量」叫「有法空」。


「無邊」,又是個什麼空呢?「無邊」就是「無法空」。這法就是一個邊;現在無法了,所以叫無邊,這是「無法空」。


「無礙」,這又叫什麼空呢?「有法無法空」。有法和無法,這兩種都了不可得、都空了,又沒有礙了;沒有礙,所以有法也空了、無法也空了,這叫「有法無法空」。


「無障」,你們各位知道不知道這「無障」是個什麼空呢?這十八空裏是最後一空了!不知道,我就告訴你們,叫一個「散空」;它沒有一切的妨礙和遮障。那麼遮障是了不可得,所以叫「無障」。


這十八空,講這十八句大概的意思;佛常修這十八空,所以現在依照十八空來講《法華經》這十八句。


以上所說的「觀一切法空」,這是「總相」。由「如實相」向下至「無障」這十八句,這是「別相」。這種種的相,「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只是以種種因緣,而有種種的相,都是從這個「顛倒」生出來。「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所以才說,常常地應該歡喜觀像以上所說這種種的法相,把一切都看成空的了。這是大菩薩第二種應該親近的地方。


2.重頌(分三)
1.頌總標行近 I2.頌別釋行近 I3.明行成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佈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想要再把這個意思說詳細一點,所以再用偈頌說一說。


「若有菩薩」:假使有個菩薩摩訶薩。這個菩薩摩訶薩,也就是行菩薩道的這種發大菩薩心的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在將來惡世的時候,沒有恐怖的這種心理,想要說這一部《法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應該入身所行的安樂處,以及所親近的地方。


2.頌別釋行近(分二)
1.頌約遠論近 J2.頌非遠非近
今J1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修行菩薩道的菩薩,「常離國王」:應該和國王遠一點,不要親近;「及國王子」:也不要親近國王的太子;「大臣官長」:也不要親近這些作官的;「兇險戲者」:和打功夫、做武術戲這一類的;「及旃陀羅」:屠人,就是殺豬、殺牛、殺羊的這種人,也不可以親近他們。「外道梵志」:和一切的外道。外道,就是修外道法的;梵志,這也是一種外道的名字,就叫「婆羅門」。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也應該離增上慢人遠一點;「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也不親近貪著小乘,修聲聞、緣覺,不發大乘心的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專門去修三藏教理,這樣的人,也不親近。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不守戒律的比丘,或者冒充是羅漢,只有羅漢的名字,而沒有羅漢的道德,「及比丘尼,好戲笑者」:及破戒的比丘尼,和好遊戲、好說笑的這一類的人。「深著五欲,求現滅度」:因為他們深著五欲,都著住到這「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上邊,想要求現生就得到滅度的。「諸優婆夷,皆勿親近」:這一類的優婆夷,都不要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若是人等」:假設這一些個人等──就前邊所說增上慢、破戒比丘、破戒比丘尼、破戒優婆塞、破戒優婆夷,和殺豬宰羊的旃陀羅。這一類的人,「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以求道的心,想親近三寶的這種心,來到修行菩薩道的人這個地方,他們想要求佛法。「菩薩則以,無所畏心」:這個修菩薩行的人,就應該以無所恐懼的這種心,「不懷悕望,而為說法」:不在這裏有一種貪心、攀緣心、貪圖供養的心,不懷著一種的希望,來給他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寡女處女」:寡女,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處女,就是沒有結婚、沒有親近過男子的女子。「及諸不男」:和「生、妒、犍、變、半」這五種不男。像這樣的人,「皆勿親近,以為親厚」:都不應該親近,和他做朋友。


「亦莫親近」:也不要親近,「屠兒魁膾」:屠兒,就是殺豬的。魁膾,殺豬的領袖;膾,也是殺豬賣肉這一類的。「畋獵漁捕」:畋獵,就是去打圍;漁,是釣魚;捕,是捕鳥。「為利殺害」:因為利益的關係,而殺害眾生。「販肉自活」:或者販賣肉類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衒賣女色」:或者女人裝扮得很美麗,來做不正當的職業。「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像以上這一類的人,都不要親近他。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兇險相撲」:就是學武術的互相撲打,你打我、我打你,這麼樣子;「種種嬉戲」:還有種種玩耍遊戲,這種種的行為;「諸婬女等」:以及販買美色不正當的這些個女人。「盡勿親近」:不要接近他。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不要單獨一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在屏處來說法。屏處,就是用屏障擋著,旁人看不見的地方。「若說法時,無得戲笑」:如果要說法,不要嘻嘻哈哈的,一邊講法、一邊笑,一邊笑、一邊講法,不要這樣子。


「入里乞食,將一比丘」:這個修菩薩道的,到鄉村或者進城市中乞食的時候,一定要兩個人一起去,要有另一個比丘陪伴著。「若無比丘,一心念佛」:假如沒有比丘一起去的話,要端然恭敬的那麼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釋迦牟尼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上是修行菩薩道的人,他的修行處及親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以這種修行處和親近處,能很安樂的、無所畏的,為大眾來說法。


卍 卍 卍


念〈大悲咒〉若誠心,我們買道場的事就會成功;要是不誠心,就會不成功。不成功,就沒有道場;沒有道場,也就沒有法子講經說法了。今天晚間,是最要緊的。因為今天晚間要是誠心的念〈大悲咒〉,感得他們明天就把我們這個 offer(出價)接受了;接受,我們就可以有一個道場。我的意思是一定要成功,不准失敗的!為什麼?在三年多以前,我就歡喜這個地方;那時候它很貴,要價六萬二千塊錢、sixty-two thousands。等到現在,他又說是 decreasing(降價),是 fifty-five thousands(五萬五千);現在我們買,大約是 fifty thousands(五萬)可以買到。我們這一定要成功的,不成功,我們這地方不夠用;所以希望大家誠心一點,今天晚間念〈大悲咒〉。


還有,我們要召請我們這個地方的會員,這皈依的,是一定要作會員了;那麼沒有皈依的,誰願意作為我們永遠的會員,我們都歡迎的。


道場建得越大越好,能以住得幾十萬人,像大兵營似的。我們這一個大道場裏頭也住著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人,要那麼大的。你們每一個人發願都去建立道場。不要怕多,道場越多越好!每一個家庭都變成一個道場,那更好!每一個人變成一個道場,那更好!每一個國也變成一個道場,那更好!乃至於整個世界都變成我們一個大道場,誰也不殺生、誰也不偷盜、誰也不邪婬、誰也不打妄語、誰也不飲酒了!賣酒的人都餓死他,沒有飯吃!


卍 卍 卍


2.頌非遠非近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這個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也不可以修行上、中、下法。上法,就是菩薩乘;中法,是緣覺乘;下法,是聲聞乘,這是三乘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有為法、無為法,實和不實的這種法,都不可以修行。


「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也不可以分別,是男、是女。怎麼是男、是女還不可以分別?這個「男」就是「慧」,「女」就是「定」;定慧如一,定、慧本來是一個的,也不可以太過分別。「不得諸法」:因為「無智亦無得」,所以不得一切諸法。「不知不見」:心裏頭也不知這一切法,眼睛也不見一切法。「是則名為,菩薩行處」:像這種把心置到一個地方,這就是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這一切之諸法,本來什麼也沒有的,「無有常住」:觀一切的法相,也沒有常住。沒有常住,就無所執著;無所執著,就得到解脫了。「亦無起滅」:觀一切諸法,也不生、不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這也是有智慧的菩薩,他所應該親近的地方。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你要是有種種的顛倒、種種的分別,去分別這個法有、那個法沒有,這個是實法、那個是虛法,這是有生的法、那是沒有生的法。分別這一些個法相,這就是顛倒。


「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菩薩住到幽閒的寂靜處,要修攝自己的身心,安住到諸法實相上,也不起、也不動,好像須彌山王停止在那地方,不動不搖的樣子。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要靜觀一切諸法,本來都無法可得,好似虛空一樣;虛空是沒有自體的,所以它沒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也不生、也不出,也不動、也不退。「常住一相」:在長行的經文裏說「實無所有」,這兒怎麼又說「常住一相」呢?因為沒有「有」相、沒有「無」相,這就叫「常住一相」──常住在「非有非無」這一相上。「是名近處」:這是菩薩一個修行的親近處。


3.明行成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釋迦牟尼佛說,假設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進入到這種菩薩修行的處所,以及菩薩所應該親近的地方。「說斯經時,無有怯弱」:演說《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的時候,無所恐懼,亦無所希求。為什麼無所恐懼?就因為無所希求;你若有所希求,就會有所恐怖。你無所希求,所謂「到無求處便無憂」,什麼也不求了,也就沒有憂愁了。


「菩薩有時,入於靜室」:菩薩有的時候,要入到靜室裏,「以正憶念,隨義觀法」:以正念來憶念佛法的道理,隨經的文義來觀解佛法的道理。所以你們學講經的,在講經之前,最好先靜坐一個鐘頭,或者半個鐘頭,把雜亂妄想都停止下來,修習靜定的功夫;然後,由靜定中悟出來的道理,來講說佛經。這是最好的一個講經的方法。


「從禪定起,為諸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在入了禪定之後,然後從禪定再出定。起,就是出定了。初禪定之後,為所有的國王,或者國王的太子、或者大臣、老百姓,或者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開闡演化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無上的妙理,「其心安隱,無有怯弱」:心裏也很平安、很快樂的,沒有所恐懼。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文殊師利!你應該知道,這叫做菩薩安住初法──修行菩薩道,安住的一個初步的法門。「能於後世,說法華經」:這菩薩若能這樣修行,於將來末法的時候,他就可以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了。


2.口安樂行(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 (分二)
1.標章 I2.釋行法
今I1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文殊師利菩薩!」前邊所說的是「身安樂行」,現在我再跟你說一說菩薩修行「口安樂行」。在釋迦牟尼佛我滅度之後,在將來末法時,想講這部《妙法蓮華經》,應該居住到這個安樂行門上邊。


2.釋行法(分二)
1.明止行 J2.明觀行
今J1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假若講說《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典,或者讀誦這部經典的時候,也不願意訴說其他人的過錯,也不講這部經典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是人的過錯也不講、經典的過錯也不講。因為佛所說的法是「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的法門,沒有什麼地方是一個對,也沒有什麼地方是一個非。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也不輕慢其他的經典,也不輕慢其他的法師。或者某一個法師講法講得好,就讚歎他;某一個法師講得不好,就輕慢他。不可以這樣子的!不講其他人的好和不好,或者什麼長處、什麼短處,都不講的。


「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對於聲聞人,就是小乘人,也不直稱他的名字。你們美國人,兒子叫老竇(爸爸)也叫名字,爸爸叫兒子也叫名字,長幼尊卑一點都沒有了!


你們聽《法華經》聽到這個地方,要明白:你們出家人、在家人,不可以互相稱名字;尤其對出家人,在家人更不應該稱名。好像你們現在,不可以稱他們的法名,要稱他別號、他的字,可以的。好像恒謙法師,或者就稱一個「謙法師」也可以。對師兄弟都不可以彼此互相稱名,何況對師父呢!你們有不懂佛法的人,對師父:「啊!度輪法師、宣化法師!」這是目無師長的一種稱呼;或者說「度輪」,這更目無師長,簡直你就是欺師滅祖、最大逆不道一個不肖的徒弟!


所以你們以後要知道。尤其對師兄弟也不可以稱名,叫「果寧師」、「果前師」、「果先師」,或者「果修師」,這都不可以的。那麼稱什麼呢?單稱一個字可以,或者稱「謙法師」、「靜法師」,要稱法號。最初叫你們在家人稱出家人「法師」,就有一個人反對,就對這個小沙彌講:「我以後稱你,是要稱『 Venerable(尊者)』?」他覺得在家人稱出家人「法師」,是很失面子。這是一個大錯誤!


所以你們就是出家人對出家人,都不可以稱名字,說「果修」或者「果逸」;稱法名,只可以師父稱,師兄弟不可以稱的。你稱法名,那就是你對人家不恭敬,人家對你也會不恭敬;「來而不往非禮也」,一樣的。不過你們西方人對這個都沒有什麼研究,這種學問還沒有;現在我講給你們聽,你們就應該有這種知識了,不應該再互相稱名。


不應該直稱這小乘法師的名字,說他有什麼過錯、他犯了什麼戒了。「有一次,我看見他又吃肉、又喝酒。之後,我問他為什麼要吃肉?他說他沒有吃,就又打妄語了。啊!這個人不是個修行人!」不應該這麼樣講的。


「亦不稱名讚歎其美」:也不稱他的名字來讚歎他。不說:「啊!某某人真好!」不過他若真好,讚歎可以。好像我常常讚歎壽冶法師,雖然我對他沒有什麼深刻的交情、來往,但是我都很讚歎他的,他的確是一個菩薩。那麼他真有好處,可以讚嘆;不過讚歎是讚歎,不要直稱他的名字來讚歎。你就說:「哦!我知道有某一個法師,真是修道修得有道德了!」不要稱他名字。你若一稱他名字,他或者是真好,這是沒有什麼講的;或者其他人發現他不好,他就認為你打妄語了。所以也不稱說他壞處,也不說他好處。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你既不講他的過惡、也不讚美他,也不對於這個人生一種怨嫌之心──就是對他有一種嫌疑。好像對某個人有意見,始終對他印象不好,這就是叫怨嫌之心。


2.明觀行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善修像以上這種安樂心的緣故。因為你沒有這種種的毛病了,你不說人好、不說人壞,不怨嫌人家,你心裏就安樂了,就沒有「貪、瞋、癡」在你心裏了。「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所有來聽法的人,不可以拂逆其心。要是他問長你也不管、問短你也不管,你不理他,這就逆其意了。「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他若來問你什麼道理,不要用小乘的法來答覆他,「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只用大乘的妙理來答覆他、依照大乘經典來給他說法,令這個來問法的人,能得到一切種種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