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88 》




2009/10/21 13:13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也沒有說什麼法。有的人在這個地方就說:「這佛經講得一點邊際也沒有!釋迦牟尼佛在世只不過八十多年,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說《法華經》,從開始到終了,只不過八年的時間。為什麼《法華經》的經文中說,釋迦牟尼說《法華經》經過五十個小劫?這是太沒有邊際了!沒有考證!」


這「五十個小劫」,先不要講它,我們講這《維摩經》。維摩居士所住一個丈室,就是丁方這麼一丈的地方,可是其中能容納三萬二千個師子座;這每一個師子座,都是八萬由旬那麼高(一由旬是四十里)。他一個方丈室,怎麼能容納八萬四千這樣高的師子座呢?甚至於這些個聲聞想要坐這個師子座,都沒有法子坐得上去。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小不礙大、大不礙小」;這種圓融無礙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你若明白了,就是五十個小劫,也好像一念間似的;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個小劫,你也不知道是五十個小劫。所以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遠可以顯近、近又可以顯遠;五十個小劫也不是長,一念也不是短;一念就是五十個小劫,五十個小劫也就是一念間。


在中國的西天目那個地方,有個「倒掛蓮華」,高峰妙禪師曾在那地方修行。他為什麼到那地方修行去呢?那個地方很危險的,因為這座山,形狀像倒掛著一朵蓮華,在這個蓮華的上邊打坐,要是睡覺,就會跌到山澗裏邊,粉身碎骨;就是石頭也會變成粉末,何況一個人呢!


他平時參禪打坐,很容易就睡著了;這回他發願,到這個最危險的地方去來打坐。他想:「你再睡覺,就會跌死,這回我看你還敢不敢睡覺?」那麼在這個倒掛蓮華上邊打坐,經過了七天的時間,也沒有睡覺。為什麼呢?他不敢睡;這一睡,知道自己生命就沒有了,所以無論怎麼樣子,他也不睡覺。那麼等到第八天,他這時候支持不住了,在這兒坐禪的時候,就又睡著了;這一睡著,身體往前這麼一傾,果然就跌落到山澗裏邊去了。啊!他自己一想:「這回什麼都完囉!一定沒有生命在了!」正在這兒把身心都放下了,「啊!死就死了,不管了!這回要睡一個長覺,長長睡了!」


這樣,正落到山澗的中間──譬如有五千尺高,這落下去就有二千五百尺高,還有一半;這時候,韋馱菩薩顯了神通,在虛空中把他托住,送往上邊來。高峰妙禪師就問:「是誰護法我?」韋馱菩薩回答:「護法韋馱!」他在這時候,生出一種驕傲心來了,心裏就想:「啊!我能感動韋馱菩薩來護我的法,大約在這世界上,像我這種勇猛精進的修道人,是很少了吧?」於是就問韋馱菩薩:「韋馱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像我這麼樣子用功修行的人有多少?」韋馱菩薩說:「哦!像你這麼樣子用功修行的人,有牛毛那麼多!」好像牛身上的毛那麼多。「你生出這種貢高的心,我八萬大劫也不護你的法了!」說完之後,拿著寶杵,踴身虛空走了。


高峰妙禪師在這時候,生出一種後悔的心:「啊!這韋馱菩薩來護我的法,我就生出這麼一種驕傲的心。這是不對的!」於是痛哭流涕,生一種慚愧心、懺悔心。哭了很久的時間,他又立起志氣來:「哦!現在我知道韋馱菩薩他護法我,我修行;以前我不知道他護法我,我也一樣修行啊!現在他就護法我、不護法我,我都還應該修行!」又打起精神來坐禪。


坐禪,坐坐,又忍不住睡覺了;他又從這山上邊,衝到山澗下邊去了!一想:「啊!這回一定沒有希望了!這個生命也完了!」正在這個時候,又有護法善神把他從半懸空中托住,送到上邊。他又問說:「這次是誰護法我?誰來救我呢?」救他這位菩薩就回答:「還是護法韋馱!」高峰妙禪師一聽,也就發起脾氣來了:「哎!老韋!你不是說八萬大劫都不護法我?為什麼你現在又來救我?你這也打妄語啊!」韋馱菩薩說:「因為你一哭,生的懺悔心很真,所以已經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了!既然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我應該來護法你!」由這個可以知道,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


我們這部經為什麼叫《妙法蓮華經》呢?就因為它太妙了、不可思議!這種境界,你沒法子看!好像我們有一種電影,用望遠鏡一看,很遠的地方,就好像在眼前似的;你若不用望遠鏡看,是看不見。由這個證明,這「一念五十個小劫」,或者「超過八萬大劫」,也就和你有個望遠鏡一樣的。所以就有五十小劫這麼長,長也可以變短、短又可以變長。這個「時間」沒有什麼一定的。頭先我不講?中國這個胡適,我給他起名叫「胡鬧」;他盡胡鬧,就像小孩子似的,最調皮!他就說,虛老沒有一百二十歲。現在這些個無知的人,也就跟著他說「是的」。他一唱,他們就一和,和起來了;甚至於外國自命是學者的人,也都這麼唱:「啊!胡適之這麼講!」胡適之,這根本就是一個無知的人,他不懂佛法!


本來按照「俗諦」這世間法來講,什麼都是有的;若按「真諦」來講,什麼都是空的,不是常住不壞的。所以這時間,也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這個「時間」也是沒有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裏,沒有講話。「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這些個比丘、比丘尼、優波塞、優波夷,在這五十個小劫,也都沒有講話。「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因為佛的神通力量緣故,令大眾覺得好像只有半日的時間。雖然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個小劫;雖然有五十個小劫,猶如半日一樣。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當爾之時,這比丘、比丘尼、優波塞、優波夷四眾,也都藉著佛神通力量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的這些諸大菩薩有多少呢?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是多少?沒有人能知道的。


現在講講這「時間」的問題。我們所看見這個天,叫「四王天」。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我們人間的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晝夜,就是人間的一百年。這四王天的天人壽命是五百年,忉利天的天人壽命就一千年。


你算算這五百年,它的一晝夜,就是人間五十年;它這五百年是人間多少年呢?以前說過的,那是哪一位尊者來著?是摩訶迦旃延尊者。有外道就問他:「我不相信人會有來生。若有來生,怎麼沒有看見死的人回來給送個信?」尊者就答覆說:「好像人犯了罪,被關到監獄裏;他想回家送信去,可不可以呢?」外道一想,這也有道理,又問:「到地獄的人不回來,就算他犯罪了,不自由了,可以!那麼生到天上的人,怎麼也沒有看見回來給送個信呢?」這位尊者就答覆他說:「天上一晝夜就是人間五十年,兩晝夜就是一百年了!他到天上去,第一天要休息休息;第二天,他要收拾收拾地方,把睡覺的床放好了,把這一些個傢俬、Furniture也都陳設好了,第二天這有工要做。第三天,他想給你送回一個信來,你已經死了;因為三天他回來的時候,就一百五十年了,你怎麼可以看得見呢?」這外道也沒有話講了。


所以,我們人間和天上的時間是不同的。我們人間一晝夜,是地獄五百年。你想一想:我們人間的一晝夜,就是地獄五百年,所以這個時間不同的。你不要執著這個時間了,這時間本來是空的!在人來說有時間,在時間本身,根本沒有一個什麼叫「時間」,這當體即空的;當體即空,它也沒有一個自性、沒有個本體,你又何必執著它一定是一個什麼時間呢?


2.上首問訊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在這無量無數無邊百千萬億國土虛空,都充滿了菩薩摩訶薩的裏邊,有四位做這些個菩薩的導師。怎麼叫「導師」呢?導者,是引導,就是做眾生的領袖、做眾菩薩中的領袖;一切菩薩都跟著他學,為眾菩薩的大導師,也就好像眾菩薩中的上座。


這四大導師之中,「一名上行」:其中第一個叫「上行」;他修行的行門最上,沒有比他再高上的。「二名無邊行」:第二個導師的名字,叫「無邊行」;他所修的行門,有無量無邊那麼多。「三名淨行」:第三位菩薩的名字,叫「淨行」;這個意思,就是他修的是清淨行而成的菩薩。「四名安立行」:第四個菩薩導師,就叫「安立行」;他能安樂而建立這種行門。


「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這四位導師菩薩,在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裏邊的這一些個菩薩之中,他們都是上座菩薩,為大眾的首領、唱導之師。唱讚、做一切的事情,也是他來做領袖,這叫「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眾的前面,各個都共同合起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對釋迦牟尼佛打個問訊,問候釋迦牟尼佛安好。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大約世尊您現在沒有病吧?也沒有什麼憂愁煩惱吧?對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心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都很得到安樂了吧?「所應度者,受教易不」:所應該度化的這一些個眾生,是很容易教化吧?這一些個眾生不會有什麼障礙吧?「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眾生易度,世尊一定就感覺很歡喜的,就不會有疲勞的情形了!所以不會使令世尊生一種很疲倦的感覺吧?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四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來問候釋迦牟尼佛。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世尊!您是很安樂的,一定會沒有病、也沒有煩惱吧!所教化的這一切眾生,一定得到沒有疲倦這種的感覺吧!「又諸眾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又者,這所有教化的眾生,他們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會很困難吧?他們既然很容易接受教化,世尊就不會有很疲倦的這種感覺吧?


3.佛答安樂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這三句,是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加上的文法。當爾之時,就是各大菩薩的這四位導師說了偈頌之後。釋迦牟尼世尊,在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都充滿了這麼多的菩薩大眾之中,就說這一番話。說什麼呢?


「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是的!是的!你們各位善男子!你們問候我,是否都是合我的理想?啊!我是很好的!世尊我是很安樂的,沒有病,也沒有煩惱。所有的這一切的眾生,都很容易化度的,他們都很聽話的;所以我不覺得有疲倦、有這種不快樂的感覺。「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因為所有的這一切眾生,他們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現在,常常是得到我的教化;「亦於過去諸佛供敬尊重,種諸善根」:他們不但受過我的教化,也在過去生中,於無量諸佛的面前,都恭敬,又尊重、稱讚、供養,種下很多很多、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善根。


「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釋迦牟尼佛又說,現在我所化的這一些個眾生,他們一開始見著我這個佛身的時候,聽我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他們立刻生出一種信心來;所以有證羅漢果的、證緣覺的、證得菩薩果的。「入如來慧」:他們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乃至等覺,證得這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證得妙覺的果位。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那麼得到佛慧、入如來慧的,可是要除去先修習學小乘的人;他們以前修習學小乘的這一些個人,不在這個數目裏頭。他們學小乘的、學這二乘法(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的,現在我又使令他們聽見這部《妙法蓮華經》,令他們迴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能得到如來這種的佛智、佛慧。


4.偈頌隨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講過這個話之後,各位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太好了!太好了!佛是世出世的大英雄、世尊!這所有應該教化的一切眾生等,都很容易就受到佛的教化了。「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他們都能恭聽諸佛甚深的這種智慧,聽聞之後,又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等所有的這些個大菩薩,也能隨喜這種的功德,也願意信受奉行,依照佛的教化來修行。


5.如來述歎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就在這各大菩薩以偈讚歎釋迦牟尼世尊的時候,因為菩薩讚於佛,所以世尊也讚歎上首諸大菩薩。這互相讚歎,菩薩讚歎佛、佛就讚歎菩薩。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釋迦牟尼就說,喔!你們這些個大菩薩最好囉!是最好的大菩薩!你們各位善男子!為什麼我讚歎你們呢?你們這各位善男子,能夠在如來的面前,發隨喜心,來讚歎佛所說的《妙法蓮華經》,又能來到這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


2.彌勒疑問(分二)
1.此土菩薩疑 E2.他土菩薩疑 E1(分二)
1.長行疑念 F2.偈頌正問
今F1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菩薩讚歎佛可以,但是佛不可以隨便讚歎菩薩;現在這一讚歎,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和彌勒菩薩就打了妄想了,生出一種懷疑的心來。什麼懷疑心呢?彌勒菩薩,是梵語,翻譯為「無能勝」,沒有可以勝得了他的。還有八千恆河沙這麼多的菩薩眾,「皆作是念」:很奇怪的,他們一齊就打了妄想,作了這種念。


「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我們這麼多的大菩薩,從以前到現在,也沒有看見這麼多的菩薩,也沒有聽說過有這麼多的菩薩;這些個大菩薩摩訶薩眾,是從哪兒來的?這麼多的菩薩,怎麼我們一個也不認識呢?因為彌勒菩薩各處飛、各處走──他是一個法身的大士,所以遊諸國土,什麼地方他都到過;但是沒有碰見那麼多的大菩薩,所以他就覺得很奇怪了!這麼多的大菩薩,他們在心中就作這種的念:我們沒有看見過呢?怎麼我們跟佛這麼久,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大菩薩呢?一個也不認識!「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他們從地裏邊湧出來,在世尊的面前,合起掌來供養世尊,又這麼樣問候:「如來少病少惱,眾生易度否?安樂行否?」怎麼和如來這麼樣親密呢?我們以前為什麼沒看見他們?他們認識佛,我們怎麼不認識這些個菩薩呢?就生出一種懷疑心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在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這位大菩薩,因為他已經得到五眼六通,所以知道這八千恆河沙那麼多的菩薩,心中所念的、所懷疑的;就是他自己,也不明白。「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並且他自己也想要明白所懷疑的。所以合起掌來對著佛,用偈頌來向佛請問什麼原因。


2.偈頌正問(分四)
1.問來處來緣 G2.敘眷屬數量 G3.問師法是誰 G4.結請決疑
今G1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啊!這麼多的大菩薩,沒有數量;究竟是多少呢?千億、萬億、千萬億?喔!這個數目我不知道了!這麼多的菩薩,太多了!雖然這麼多,我在以前到過很多地方,可是一個也沒有遇著過。我們現在願意福足、慧足,這兩足尊的如來,為我們說一說這種因緣。


「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這些無量無數無邊百千萬億這麼多的菩薩,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我走過很多地方,到很多地方去旅行、去 vacation(度假),甚至於我整個法界都遊遍了,也沒有遇著過。現在他們到這兒來,是以什麼因、什麼緣,集會到這個地方呢?「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他們身體都現這麼大、這麼高,那麼神通也一定不小囉?一定有大神通,大約比我們目犍連尊者還會大得很多很多的。他們的智慧,我們也想像不到,我們也沒有法子知道他們這麼多的智慧。神通也大、智慧也大,所以我們想像不到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


「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這些的大菩薩,他們的志願、他們的念力,一定是非常堅固!他們的戒、定、慧,這三無漏學,一定是堅固而又堅固的。他們有大布施力,有大戒力,有大忍辱力,有大精進力,有大禪定力,有大般若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眾生都歡喜見到他們,誰都歡喜聽他們說法,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請世尊給我們說一說。我們統統都想要聽這種因緣,我們都歡喜聽,不會睡覺的!


我要問你們:辯倒外道的,是哪一位尊者?(弟子:摩訶迦旃延。)你們大家說他說的對不對?對!這回大家都記著了。要記得:「舍智、目通、說法那,須空、旃義、迦頭陀,那律天眼、婆離戒,慶喜多聞、密行羅。」你記著這個,就差不多了,這十大弟子各有所長。


卍 卍 卍


有一個消息告訴大家,在這個禮拜六,請大家都到這兒來吃中飯,來的人越多越好。因為我們這兒請檀香山來的一個法師到這兒吃中飯,我們人多一點,在面子上,是比較好看的;看你們這些美國人,這麼歡喜學佛法,被這個不會講法的法師,都給說得有這麼多人來聽,令他就感覺上很好的。可是他是外邊來的法師,不是我們本堂的;他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本來也可以說是有關係,也可以說是沒有關係。有關係,什麼關係?是同學的,我們以前在一起學習佛法,這是可以說是有關係。怎麼說又可以沒有關係呢?等到了美國這兒,就是不相往來了,誰和誰也不通信、也很少見面的,好像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似的。


所以你們各位在那一天,若歡喜供養三寶的話,因為他是新來的法師,你們居士誰願意供養,也不必太多了,也不必太少了。多少錢呢?歡喜供養的,或者多也不超過一塊錢,少也不超過 One dollar;在這個中道,來和他結結緣,這是願意的。若不願意的、沒有錢的,也不必勉強;有錢的,也不要省。這是你們皈依三寶的人,應該和出家人結緣,應該在出家人面前種福。


我不知道他是哪一個羅漢來的、也不知道哪一個菩薩來的、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尊佛來的?再說一句話,我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個鬼來的?因為不知道,所以你必須要結結緣!那麼你不要錯過機會、不要 lost this opportunity。不要像果唐似的,外邊來一個法師,他供養三十塊錢,就把這個法師給供養得天天都來聽經;聽了五、六天之後,又看有人供養我,沒有供養他,以後再也不來聽經了。所以,你們各位要注意這一點!


為什麼要說是「多不超過一塊錢,少不超過一塊錢」呢?因為你們要是錢太多,可以供養本常住。本常住這一些個法師對我講,天天說沒有人供養、天天說沒有錢用;我本來不想說這個倒架子的話,但是逼得我沒有辦法,不說,大家也不知道,所以也就要說一說。再告訴你們,你們就供養本堂的法師,也是供養廟上就可以了,不要單獨的供養某一個。供養廟上,大家有飯吃,這就是得到大家的供養;不要等到沒有飯吃的時候,把你們美國的和尚都餓死了,那可真是你們在家人罪過不小了!


卍 卍 卍


2.敘眷屬數量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彌勒菩薩請問於佛,說是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一個也不認識。這所有每一位菩薩所帶來的眷屬,也就是他的弟子,其數沒有限量;這個數目,是很難算得清楚的,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有多少呢?「如恆河沙等」:好像佛在印度說法時,那個恆河的沙那麼多。


「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恆沙」:或者其中有一位大菩薩,帶領著六萬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弟子,「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他所帶來這麼多的大眾,都是一心求成佛道的。「是諸大師等,六萬恆河沙」:所有這些個大菩薩、大法師,有六萬恆河沙那麼多,「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同時一起來到佛前,供養於佛,又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將五萬恆沙,其數過於是」:或者有位大菩薩,帶領著五萬恆河沙那麼多的弟子。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有比五萬恆河沙更多一點的,或者有比五萬恆河沙又少一點的弟子。「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或者帶領著四萬恆河沙數的徒弟,或者帶著三萬恆河沙數的徒弟,或者又帶著二萬恆河沙數的弟子,乃至一萬恆河沙數的弟子。「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恆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或者帶著一千個恆河沙的弟子,或者帶著一百個恆河沙的弟子,乃至於帶著一個恆河沙的弟子,或者帶著半恆河沙的弟子,或者帶著一個恆河沙分出三分、或者帶著分成四分,這麼多的弟子,或者乃至於恆河沙分成億萬分之一分的弟子。


「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或者帶著千萬那由他分之一,這所有萬億這麼多的徒弟。「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或者半億的弟子,或者也有的多一點,或者有少一點的。「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或者一百萬,或者一萬,或者一千,或者到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或者帶著五十個弟子,或者有帶著十個弟子的,乃至於有帶三個弟子的,又有帶兩個弟子,又有帶一個弟子的。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或者有的菩薩,自己一個人來的。為什麼?因為他就歡喜願意一個人,不願意收徒弟,怕徒弟不聽話,有很多的麻煩;他願意自己單獨的修行。可是現在呢?


「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現在都來到釋迦牟尼佛法會這兒來了,這個數目,簡直沒法子一定知道是多少的!「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恆沙劫,猶不能盡知」:像這樣,這麼多的大眾菩薩,假設有人用籌數算──就好像用算盤子來算一算它,就算到恆河沙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的大劫,也不能完全知道這個數目。


3.問師法是誰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這一些個有大威德的菩薩,他們所修的,一定是精進的行門;一定是非常精進,所以他們現在才有這種的大威德──這是精進修行菩薩道的大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他們現在都是成了大菩薩了,那麼最初誰給他們說法呢?他們是跟誰學的佛法呢?我們現在都想要知道。是誰幫助他們成就的菩薩道業呢?是誰教化他們的呢?我們對於這一點,是有所懷疑。


「從誰初發心」:他們跟著哪一位法師最初發的心呢?是跟哪一位法師出家修道呢?是跟哪一位法師行六度萬行呢?我們修道的人,最要緊這個「初發心」,你不要忘了它!你最初發心──為什麼你發心研究佛法?為什麼你研究佛法就要出家?出了家之後,你又應該怎麼樣去做去?所以這是最要緊的。不是糊裏糊塗地學了一個糊塗佛法,然後出了一個糊塗家,做了一個糊塗和尚,然後辦了一些個糊塗事,不是這樣子!所以必須要精進,必須要不忘了初發心那一念。你為什麼發心要出家呢?世界上多少事情不可以做,為什麼你單要出家呢?所以這「從誰初發心」,從哪一個法師,他跟著他最初發心呢?「稱揚何佛法」:他們所稱揚讚歎的,是哪一位佛的佛法呢?是什麼佛法呢?


「受持行誰經」:他們所修行的、修持的;修持,是修行而受持。行誰經,照著哪一部經修行的呢?是依照藏教修行呢?還是依照通教修行的呢?還是依照別教修行的呢?是依照圓教修行的呢?他們依照哪一種教理來修行的呢?是根據哪一部經來修行的呢?是不是依照《法華經》修行的呢?還是依照《楞嚴經》修行的呢?還是依照《大方廣佛華嚴經》那種無盡無盡的行門修行的呢?他們是修行淨土法?還是修行禪宗?是修行密宗?是修行律宗?或者修行淨土宗?或者是習學教宗?禪、教、律、密、淨,這五宗,他們是從哪一宗入手呢?「修習何佛道」:他們所修習的,是哪一種的佛道?是持戒,還是忍辱?或者他們是修行布施?是修行精進?是修行禪定?是修行般若?這都是我們不明白的事情。


4.結請決疑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像這麼多的菩薩,數也數不過來,也不知道多少數目,他們的神通也大,智力也大。智慧的力量大,所以神通也就大;神通大,智慧也就大。「四方地震裂,皆從中湧出」:因為他們神通大,智慧的力量也大,所以把東、西、南、北這四方的大地,都震裂開了。他們從地裏邊,好像水泉似的,就都湧出來了。


「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世尊!我從往昔以來,雖然我見過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可是這種境界,我從來就沒見過。你看!彌勒菩薩都沒見過這種的境界!「願說其所從」:我願世尊大發慈悲,說一說這些菩薩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國土之名號」:是在哪一個國土裏邊?那國土又叫什麼名號呢?雖然我現在也是個菩薩,但是我怎麼就不知道呢?


「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這彌勒菩薩又說,我常遊歷世界所有的國家去。難怪美國人這麼歡喜旅行,「菩薩」都要旅行的!我雖然常到各國去遊玩、去旅行,到的國家是很多,各處都去過;可是我沒有見過這一些個菩薩,我一個也不認識!「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我在這些菩薩之中,我一個也不認識;所以一個朋友也沒有,沒有「不退菩薩為伴侶」。


「忽然從地出」:他們忽然間,很快地從地湧出來了。「願說其因緣」:這回這個事情我很糊塗了。彌勒菩薩都糊塗了,因為他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糊塗。我雖然糊塗,現在我願意不糊塗了,我願請求世尊說一說這些菩薩的因緣,給我聽一聽可以吧?我想世尊是最慈悲的,一定會告訴我的!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現在這個大會中,不是我一個彌勒菩薩懷疑這個問題,而是有無量百千億這麼多的菩薩,他們和我的心是一樣的。我想要知道,也就是因為我曉得他們也想要知道;所以我現在來作代表,請問世尊。


「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現在從地湧出這一些個菩薩眾,他們一開始的本跡──遠因、近因,到底是怎麼一個來歷?或者到最後這種因緣是怎麼樣?我們大家都想知道。「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世尊!您是有無量的福、無量的慧、無量的德啊!所以,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願您為這些大眾來解決他們的懷疑,令大眾都明白這種的因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