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2

2012/10/21 16:10

  人身難得,生而為人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修行,我們能看到世間許多惡人而產生自我警惕之心,看到世間無數苦難的人也會使我們引發善念,生起助人的善心,這就是修行的機會。所以說人身難得,我們生而為人有機會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才不會思想偏差;不起邪念,就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說:若念根(正念)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正念,圓滿出世之功德。  


  我們要謹記:  


  念誠乃得道,自致法滅度,善念得智慧,一切縛得解。  


  念誠乃得道”──我們的正念若能確實地建立,就能得道。我常說:修行如初,成佛有餘。修行時若能守住最初求道時的那一念心,則成佛就不難了,所謂念誠乃得道,只要心誠意誠,虔敬修持,自然能夠成就道業。  


  自致法滅度”──修行不是別人替我們修的,路也不是別人替我們走的,如果作惡犯罪,縱然父母或子女及時修行,也不能代為彌補這些罪過。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修你得,我修我得,總而言之,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追求正法,自己去實行正道。所以說自致法滅度,滅度就是得道的意思,不會使我們身不由己的輪回在六道之中。  


  善念得智慧”──若有一份善念,就能得到智慧;若缺少善念,就會時時陷於無明亂心之中。智慧如何求得呢?佛陀在世時,舉了一例來說明,他說:  


  有位求道者,以非常誠懇的心去求師,而這位師父並不太重視這位弟子;弟子跟隨他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師父都沒有傳授這位弟子一點道法。不過,這位弟子非常誠懇恭敬,死心塌地的跟隨師父,幾年來,心念始終如一。  


  有一天,師父出門辦事遇到朋友,於是相邀對酌,結果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地回到家,就往床上用力一坐,然後倒頭呼呼大睡。沒想到這一用力竟然把床腳震斷了一隻,弟子一看到師父的床鋪只剩下三隻腳,就趕快蹲到床下,用肩膀支撐那折斷的床腳,讓師父能四平八穩地躺在床上。至第二天天明時,師父醒來看到弟子蹲在床下,並用肩膀撐著床鋪,就問弟子為何整夜蹲在那兒?弟子回答說:因為師父醉酒,怕師父睡不穩,滑落床下受傷,所以不敢驚擾您,而以自己的肩膀支撐床鋪。  


  師父聽了深受感動,因為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傳授弟子一點道法,從此開始認真地將自己的法門傳給他。過了一段時間,幾乎已傳授這位弟子八成的道法,這時,師父想試試弟子的誠意。有一天,他將鹽拌在水裏充當酒,對弟子說:我想喝酒!然後將整桶鹽水喝下。結果,喝完鹽水就開始嘔吐,吐完後,他又假裝酒醉昏睡,弟子便寸步不離地在師父身邊照顧,師父像說醉話一樣告訴弟子你若尊重我,就把地上的東西吃下。說完就假裝睡著了。他一面偷偷觀察弟子的反應,一面裝睡,沒想到弟子真的蹲下要把師父吐出來的東西吃下去。師父見狀,趕緊伸手將弟子拉起來,非常感動的說:你這一念誠心令我無比感動,我全部的道法你已學了八分,其餘的二分,我會專心一意地傳授給你。’”   


  修習佛法就是要抱持這念誠心,所以說善念得智慧,有誠懇的心意,修行的誠念,才能夠得到師長所傳授的真理與教法,開啟自己的智慧。  


  一切縛得解”──一切的無明煩惱及種種束縛,也能用智慧去解除。  


  善念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稱為念力。每個人應該多向正道念力去實行,謹記天下安危始于匹夫,人人要好好修養正念。  


  法由心起,心向惡則念惡,若趨於善則必定念善。學道也是一樣,專心一念精進力行,則日日殷勤不懈,心若一時疏忽懈怠,則修行的功夫就會懶散,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念誠乃得道,若有誠懇的心念,不怕修道不得,要謹記心念的力量。  


  


  第四、定力  


  攝心正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是名定力。  


  定力”──“就是堅定的意思,一件事若要做成功,就必須堅定信念、堅定志願、堅定信念,所以,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例如在校求學者,讀書、考試、成就學業,需要定力;經營事業者,若想要成功,也需要這份堅定的力量;而我們學道、修行,更不能欠缺”──堅定的志念。所以,定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人生成功之母。  


  ,就是把心統一起來,的意思就是統一。例如攝影,用照相機攝取影像,把外界的景物形像牢牢地收攝在一起。而攝心就是控制、統一心念的意思,心念必須收攝統一于正道之中,這就是攝心正道法正道法也可稱為助道法”──幫助我們如何修行才能成功的方法,我們的心要行茲在茲,學茲在茲。  


  已經聽過的道法,必須專心一意反覆溫習,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讀了書、聽了道理之後,要不斷地反覆溫習,才能夠有所得。與此同理,有些人今天要聽這位法師說的法,明天要聽那位法師說的法,師師有道,這位法師說念佛很好,可以帶業往生;那位法師說坐禪很好,可以立地成佛。究竟你要帶業往生、或是要立地成佛?心念會混亂不清,所以最好選擇正確的教法後,專心攝意在此道法上。  


  我每天早上向大家講話,都沒有離開人生的佛教,也非鏡花水月,談些玄秘的理論。我所鼓勵的,就是佛陀教育眾生回歸人性、為人生服務的道理,我平時將佛法的道理藉各種事相闡述出來,與大家互相切磋勉勵,若能全神貫注、專一心思於佛教及慈濟的精神上,那麼,這就是我們為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修學人生佛教的道法。所以,我們要攝心正道,行茲在茲,既然走在這條慈濟的道上,就要全心全意,心無二志;人在這兒,心也要在這兒,腳也要走在這條康莊的菩薩道上,不可心神散亂,這就是所謂的攝心正道法。  


  一暴十寒非定之道  


  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心若能專一,透徹我們所聽的道理,便能體會到實踐道理是如此簡單容易,這就是體悟,也可說是定根增長;所學、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體悟。有句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若是光說不練,則永遠無法知道快了是什麼,如果能身體力行去幫助別人,便能體會到助人的快樂。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稱此為見證,佛法中稱為體悟;能體悟則定根增長,若定根增長,則能破除諸亂想。  


  多付出、多幫助別人,心靈就能得到安穩與快樂,無有亂想,發現道理,稱為發諸事理。想徹底瞭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論道,而必須身體力行、實踐。行道是,論道是;我們要能說能行,悟而實證;若是明白道理,這只是而已,要真正身體力行去證實,才能有所得。若光會談論道理仍然不夠,因為這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而已,必須真正去實行。所以說:能說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證,才是真正的理。  


  我們必定要攝心于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會增長;若一切的疑想能撥開,事與理自然能合一。總而言之,定根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殷勤地體會證悟。  


  遠公曰:  


  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慧遠大師說: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他的意思是說,天地宇宙之間縱然有許多生長力極強、很容易繁衍的植物,見土即能活命,但是這些東西也需要因緣具備──有陽光、水份、空氣、土壤,才能夠生長;如果這些因緣沒有具足,則種子無法繼續生存成長。所以他說,若將種子種在土裏,只照射一日的陽光,其餘十日都籠罩在陰影中,那麼,這顆種子將無法生長起來。  


  過去我們常常種田,這個道理應該很容易瞭解,也能夠體會。以前我們種花生等五穀雜糧時,只要一將種子埋進土裏,就希望隔天有陽光日照;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陽,也令人煩惱,所以過幾天後,就希望下陣雨,補充水分;一但多雨不晴,又會開始擔憂,因為根部一直泡在水中會爛掉。所以種子種下後,也必須有適當的因緣來助成,水分、土壤、陽光、空氣,都要非常均勻,種子才能成長。  


  學佛與此同理,最初發心時,大家都很認真,恨不得一日當兩日,用功拜佛念佛。但是眾生都有一個毛病,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時每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認真修行。學佛二年,佛在半天”──這時候便認為佛已經離我遠些,偷懶幾天沒有關係,就這樣拖延懶散,一年之中,拖了好幾個月。學佛三年,佛在天邊”──日子久了,心中的佛已經無影無蹤,既然看不見佛,於是長年懈怠不肯用功,這種情形就稱為一暴十寒。  


  剛開始時非常認真用功,日子一久,就慢慢鬆懈,到最後,心中一點念也沒有了。好比一粒生長力很強的種子,照射一日的陽光之後,緊接著十天把它放在陰暗中,那麼,即使它很容易成長,也無法繼續堅固地生長下去。學佛也是一樣,必須有恒心──恒久的長遠心,不可只有一念熱心,馬上又退轉了道心,若是如此,就無法在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常警惕大眾:學佛如初,成佛有餘,發心學佛後,要始終抱持著當初發心的那一念心;做事也是一樣,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個人初發道心時,即時遇到不如意的痛苦事,也心甘情願,無有怨尤;人事再岐嶇、再坎坷,也能寬容大量地包容,這就是初發的道心。一旦日子久了,心量愈來愈狹小,道心越來越退轉,這就是所謂的一暴十寒。  


  我常常說成者自成悟者自悟,一位老師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愛護學生,但是卻不能代替學生成就學業,還必須看學生本身是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佛陀以平等的愛心來教育我們、引導我們,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須自己去修,修養也要靠自己去力行,若只聞而不修,或思之卻不修,也不能有所成就。  


  佛陀常為這類眾生而擔心,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持定力,既已發心,就要堅固這一念初心,不可因周圍的環境而影響了定力。所以說: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日曬一天,蔭蓋十天,不曾見過如此仍能夠繼續生長的種子。  


  定是無上妙道之種芽  


  又說: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無上的妙道,是指佛陀的教理非常微妙,這個無上微妙的道理要勞勞地印在心版上;不要像字寫在黑板上,很輕易地就可以擦掉。黑板只是短時間的作用,不能永久留下寫上去的無上妙道,我們應該將文字與道理好好地收攝在心靈裏,將道法深刻地印在心版上,若能如此,就叫做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  


  今天聽到一個道理,內心有所體會,若將這些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的人與事上,就能夠馬上破除諸亂想,這就是內心領會到無上的妙理,所以說:故不難見,這些妙道是簡單易懂的,說什麼修行會道難,其實,只要你把道理常常銘記在心,則無論何時接觸到人與事,就能體會到所聽過的道理,這不是很容易嗎?  


  所以他又說: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道理就是這麼簡單而易懂,想要求取真理並不困難,只要立志堅定,努力實行,則很快就能體悟妙道。所以我一再鼓勵大家,學佛不是光聽佛法或坐禪念佛而已,必須身體力行。而慧遠大師也說,只要立定志願、身體力行、恒久持續下去,就可以很快求得無上妙法。所以,坐立可待這句話的意思,並非叫我們坐禪等待證道,而是說堅志力行才能輕而易舉地求得正道法。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假若今天告訴你的道理,你都相信,而且都認為很有道理,但是一受環境的影響,便心志動搖,開始起疑心,如此就不容易得道了。所以說朝則勤而夕而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早上雖然很勤奮,晚上卻懈怠懶散,說實在話,這樣不僅不能很快見道,恐怕終身都會背道而行。  


  一個人想追求道,卻偷懶懈怠,就會背道而行,無法會道”──心領神會,與道合。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殷勤精進,建立我們的志向、堅定我們得心念,這樣,心與道就不會背道而行了。  


  定能生慧生,是學佛者三無漏學──戒、定、慧之一,想求得智慧必須培養定力。多用心,建立志願,堅定心念,以增長定力,堅固定根定根不斷地增長,就可破諸亂想,發諸事理,這都靠我們的堅志力行。  


  玉裏義診與心靈救拔  


  有一次,慈濟醫院義診服務隊下鄉,地點是玉裏及富裏。看了外在境界人與事,  


  我深深體會到佛陀來人間的目的。  


  佛陀所說的教法,無一不是啟發我們智慧的根源,佛陀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在人事上則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及五蘊熾盛苦;種種的苦難,都在人與事中。我在玉裏看到的那些病苦眾生,他們不只是病,還加上貧,除了物質及身體上的貧病交迫之外,心靈更有嚴重的缺陷,像這些人就是我常說貧中之貧的眾生──他們除了物質上的匱乏之外,也欠缺常識智慧。  


  第一天晚上,我們結束一天的義診工作,大家聚在一塊兒休息,有兩位護士坐在我的身邊,我問她們:看了這些病患,你們有何感想呢?她們就說:我們覺得義診的意義非常好,如果能再進一步為病者服務,那將會更好。我問說:你們有沒有發現比較特殊的個案呢?其中一位護士回答: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壓及心臟病,而且是嚴重的心絞痛,隨時都可能病發死亡,但是我們沒帶舌含片出來……。如果有了舌含片,並且隨身攜帶,即使他半夜忽然心絞痛,這顆救命藥丸立刻可以挽救一條生命;可惜我們少帶了這種藥。  


  我一聽她這樣說,馬上告訴她應該早一點說,因為我隨身攜帶這種藥品。她接著又談到這個老人的病情,根據我們醫生的診治說,她必須馬上送回醫院開刀,但是病患不瞭解自己病情的危險性,還堅持說:我這個時候怎麼可以到花蓮動手術呢?我必須回家照顧我的孫媳婦,因為她坐月子,我要幫她的忙。醫生急切地勸她說:你這種病怎麼可以再去操勞?你要趕快到醫院做深入的檢察及治療。她仍輕鬆地回答:如果有人能幫我照顧孫媳婦一天,我再去看看!  


  像這樣,既貧又病的人實在太苦了,她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還認為這是突發性的病痛,只要痛過就好了,完全不瞭解這是關係著生死存亡的危機。但是話說回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為我後來問了這個老人家的家庭環境,才知道她有兩個兒子,但是卻因車禍及癌症先後往生,她的一個媳婦不耐貧苦而離家出走,另外一個媳婦患有超高血壓症,半身不遂,臥病於床,每天讓這個老人照顧生活起居;而且現在她的孫媳婦又剛分娩,不但無法幫忙家務,還得讓她照顧。  


  這個老人,今年已經七十六歲,雖然本身帶著嚴重的病痛,不但要照顧一個長臥在床的媳婦,又要幫忙孫媳婦坐月子。像這種人生境遇是不是非常可憐呢?家境貧寒,家人又患重疾,她本身也深深埋藏著威脅生命的危機,這種貧中之貧的個案,確實非常可憐。當然,其他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例如富裏地區等偏遠地帶,有很多癱在床上的患者不能出門看病,幸虧我們的救護車隨著義診隊為病患服務,來來回回接送這些長年在病床上掙扎的病人前來看病,在這些患者中,有許多是必須回慈院做檢查、追蹤病源的人。當時我詢問的結果,得知這類病患竟已逾七十人之多。  


  還有一位年輕人,車禍受傷,雖然只是一點外傷,卻不懂得醫療衛生常識,不知道消毒方法,以減少細菌感染,還用粗劣的方法醫治。直到那天,他來我們義診的外科部診治,我看他膝蓋上貼著一塊很大的布條,行動非常不便,於是走上前去看他的病情,護士小姐小心地拆掉那塊骯髒的布條,當她掀開布條的那一刹那,我當場感到全身毛骨悚然!真的難以形容他傷口的潰爛惡狀──只見一堆腐爛壞死的肉下,白骨暴露,黑紅、青白的顏色交雜混合……。  


  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卻被痛苦折磨到這種地步,像這樣生活在偏遠鄉下,完全沒有醫療常識的人,真是令人同情。  


  如果生活在現代都市社會的人,物質與常識不知比他們好上好幾倍,所以說,我們真正應該善加惜福,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學習如何去除愚鈍貧乏的根源。因此,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產生慧力,如果我們具足智慧、常識,自然能改善自己的家庭環境,也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多一層保障,追求我們永遠不息的慧命。  


  所以,是一切成就的泉源,是福與慧的根基,我們應該專一心思去追究──如何產生智慧的力量。  


  


  第五、慧力  


  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這裏所謂的,是透徹了四念處觀而產生的四念處我們以前已經說過,是對的四種觀察法,只要仔細觀察,謹慎思考,就能了透這四種真諦道理,然後產生智慧。  


  照了一切諸法”──為何四念處之慧,能照徹所有萬法呢?這是說我們的智慧如心靈之光,之所以不能明白人生的道理,是因為我們的心地黑暗,愚癡無明,無明即心內欠缺一份光明。其實,這份心靈之光是人人具有的,只是被各種色彩遮蓋了。好像一盞燈一樣,本來是一個會發光的物體,只要接通電源就馬上發出亮光,但是如果它被外物遮蓋包圍,光亮就無法照射到外面;並非它不會發光,而是外殼被蓋住了。  


  我們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原有的慧性,有一份心念的慧光,因為被無明遮蔽,而使得這份慧光無法自照。倘若我們能透徹四念處的道理,就像拿開電燈週邊的遮蓋物一樣,光亮能夠照設四方,所以說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只要將遮蓋慧光的障礙物拿開,就能夠放出光明,照耀外界的種種人、事、物、理。  


  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如果能曾強慧根的力量,並且將其應用於生活上,就能減除一切邪妄的執著;是邪思──不正確的想法。  


  慧光切破生之繭殼  


  我們應該瞭解,並不是我們沒有頭腦,只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有所偏差。學佛就是要破除一切邪妄的執著。知識與真理是我們應該瞭解與認識的,懂得道理之後,還必須去實行,急道而不行道,就是偏邪;知而不行也是偏差,偏在那裏呢?就是偏于狹小的智慧──我思、我見、我執。  


  學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眾生服務,一定要先破除這種小我的心理。好像一隻小雞一樣,必須啄破蛋殼,才能脫殼而出,然後從小雞長成大雞,大雞才能再生蛋,孵小雞。  


  我們學佛就是如此,眾生的無明,如同被一層硬殼包圍遮蓋,想追求佛道、開啟智慧,就必須像小雞一樣,破殼而出,才能夠見到宇宙天地的光明,否則,永遠被包在殼裏面,暗無天日;這就是偏小的智慧。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也,學是覺的開始,覺是學的終點,覺與學兩字,只有下半部的字形不同;學的下半部是字,覺的下麵是字。  


  的字形像雞子破殼而出的樣子,因為的上半部如破裂成兩半的蛋殼,如果蛋殼不破,則雞子永遠被包在橢圓形的硬殼內,見不到天地之光明。我們凡夫心就是這樣,像被一層殼包圍住,若想要學佛,就必須先突破這層殼,所以就是,去除蒙蔽而覺悟,而且必須學而實習之,時時刻刻去溫習。字是由字和字所構成,如鳥學飛,有日日不間斷、屢次振羽學飛的意思。鳥類剛展翅學飛之時,不能飛遠,儘管如此,仍然要不斷練習,飛到高處時若掉下來,還是一樣要繼續揮動翅膀往上飛。  


  一隻鳥脫殼而出,只見到天地仍是不夠的,必須再學習飛翔、訓練翅膀的力量,才能非得高、飛得遠,逍遙自在,翱翔於天地宇宙之間。我們學佛若能增長慧根,就不會執著於邪妄;能破除邪妄的執著,自然能去除一切偏狹的小慧。就是不正、不普遍,偏於某一種法、某一種角落,因此我們一定要時時自我訓練,所謂物以類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必須善加選擇,慎擇有智慧的人,時常親近他,多向他學習。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  


  常避無義,不親愚人,人生在世,首重此字,即行所當行的意思;我們既然要學佛、學做人,最忌不義,不義就是無義,無義就是貪利。所以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小人完全貪圖利益,而君子卻重義輕利,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就在於義與利之間而已。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遠離不義,要做個有義的人,不可做無義的人。  


  想要避開無義的事,就得不親愚人,愚者就是沒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完全只為自己著想、以自己為中心,自私自利。我們必須時時斯從賢善,常常追隨賢人善士,若能時常追隨賢人,就可以增長智慧;若時時附從善人,就會常常增加福德。賢人能增長我們的智慧,善人能培養我們的福德,所以我們要多多親近附從賢善之人,接受他們的影響與引導。  


  我們若附從愚癡者,也會受其影響與感染,所以大家要謹慎注意,善加選擇,能附從賢善之人,自然能受他們的感化,這就是思從賢善,親附上士。  


  這幾句偈文,就是有關於慧力的培養,我們要如何才能產生智慧的力量呢?智慧,就是從世間萬法中產生的,我們要多多歷練,若能常常歷練,自然可以增長智慧。常言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若能多接觸人事、多一份經驗,就可以多增長一份智慧,所以日常生活上的人與事,深具歷練我們智慧的功能。  


  有人說,人性是不固定的,每一個人都有不定性。也有人說善惡無定性──善惡的標準,很難做一個固定的評價,但我們可以由人的行為來判斷善行或惡行。一個人是智慧或愚癡,可以觀察此人平時所喜好親近的人、事、物,以便作為評斷的依據。  


  所以慧遠大師教導後學者,首先就是勸人遠離不義,捨棄私利,親近有義。  


  不親愚人,愚是愚癡的意思,人生在世,不知從何而來?更不知往何處去?在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們應該尋找自己將來的去處,而學佛就是要找尋一個正確的方向。假如我們常常親近愚癡的人,則前途將茫茫然,方向也容易有偏差,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論語裏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希望大家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不要忘記。  


  君子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而小人卻只求飲食的甘美與居處的安適。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飲食,也不求高樓大廈的居處,看輕物質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遠離利欲,不去追逐。而且必須做的事唯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平時待人接物須敏捷勤快(敏是智慧),謹慎深思,選擇有意義的事情、親近正義之道,並跟從賢德之人。  


  古人說捨生取義,我們學佛行菩薩道,就是要學這些,要看開小我,完成大我;也可以說學佛的目標──只要能使眾生得到安樂,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叫做敏於事,運用智慧深思,觀察世間的人與事,從事有意義的行動。除了選擇有意義的行為之外,對於言語也必須非常謹慎,這就是慎於言。我們不可說些無益的道理,而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引導眾生走入菩薩的道路中。  


  這就是學佛者所應該追求的事,孔子教育世俗人立身處世的道理,都已到達這種境界了,更何況是我們學佛者,以超然的精神來處世與教育眾生,更應該要以身作則。所以就有道而正焉,是指親近有道德仁義的人,以導引我們走上正途;若是不慎而親近愚人,就會使我們誤入迷津。因為愚癡的人重利輕義,我們自己已經迷惑不清了,若再親近愚者,很容易隨波逐流,舍義求利、迷失自我。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謹慎,選則自己應該親近的人,若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好學之人。  


  這就是孔子教導學生應該如何取捨的方法。我們要取義舍利,親近有仁義道德的人,遠離愚癡貪利的人,才能真正奉行孔子的教法;也就是說,不親愚人就有道而正焉,才是真正求學行道的人。  


  所以遠公又接著說:思從賢善,親附上士。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選擇賢人善士去親近跟隨,並處處學習,因為賢德的人可以引導我們增長慧根與慧力,使我們的智慧增長,而善心人士可以引導我們增加福德。學佛就是要修福與修慧──福慧雙修,慧能成賢,福則能成善,所以我們要好好選擇隨從賢善之人。  


  親附上士就是說,我們要加入菩薩的行列,並且親自身體力行,走上菩薩的道路,並不是親近附從賢人就好了,還要進一步加入身體力行的行列中。就像我們慈濟善業一樣,若增加了一位委員,就多了一股生力軍;或是說會員從幕後走到幕前──成為正式的慈濟委員,這從幕後走到幕前就可以稱為親附’──親自在這個愛心的行列中身體力行,也就是添列為菩薩,親附上士,成為真正的發心菩薩。  


  千人學佛,一人得道  


  佛陀將發心的菩薩分為兩種:一種稱為戀意菩薩,一種稱為深心發意的菩薩。所謂戀意菩薩是戀著於世間、無法脫離世欲者,其發心只是曇花一現,類似菩薩的形態。雖然他已發了菩薩心,可是平時仍對世間福報依戀不舍,不能深心堅固菩薩心,所以稱為戀意菩薩。  


  佛陀所提倡的是深心發意的菩薩,不戀著於世間的利益,也不會被世利所引誘,這種發菩薩心的人,就稱為深心堅固的發意菩薩;這種人的發心非常恒久,他的信根、信力與慧根、慧力都非常堅固,不會立即消失,更不容易停息退轉。  


  現在想學佛的人實在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就的人沒有幾個,不只是現在的人如此,過去的人也如此。佛經中可以看到佛陀常常說:發心學般若菩薩者,其數如恒河沙,然成就佛道者,難得一人。深深去體會這段文句,我們就可以知道,想求佛道的人確實很多,多得像恒河中的沙一樣,難以數計,但是真正能夠成就無上佛道的人,難得有一、二人。可見,曇花一現、戀意的發心菩薩占了多數,而能夠深心堅固的發心菩薩就非常少了。  


  希望大家都能學深心堅固的發意菩薩,若能如此,就是親附上士了。  


  接著慧遠大師又說:法喜臥安,心悅意清。我們必須避開無意義、無價值的事情,因為人生無常,時間短暫,無意義的事要儘快舍離,對於有意義的事,要趕快積極去進行。莫親近愚癡的人,或從事無意義的事,要善加思考,追隨賢善之人,加入菩薩的行列中,若能如此,就會常常法喜充滿;因為我們事事有意義,事事遵循理,所以能時時刻刻心安理得;而且,我們所做的事都能利益人群,造福大眾,因此能時時法喜充滿;心中常常充滿法喜,則能隨遇而安,連睡覺也會睡得很安然自在。  


  常言道:白天做了虧心事,晚上睡覺都會做惡夢。如果心中常常抱持著「愛,自然會時時喜悅、快樂的心情,所以大師說:法喜臥安,心悅意清,就是心中時時刻刻充滿歡喜的境界。每一次我們開聯誼會的時候,我就會跟委員們說:你們大家看看那些貧困急難的眾生,當你們做了一件好事,而使他們得救時,你們心中有什麼感想呢?  


  每次委員們都會回答同樣的一句話:第一是滿足;第二是快樂。所謂滿足,就是說人難免會互相比較,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不滿足的心態常常浮現。等到進入慈濟之後,親眼目睹那些貧病眾生所遭遇到的坎坷人生,並將自己目前的生活與他們困苦的生活相比較,才忽然覺得自己應該滿足。而且在訪查貧民之後,認為自己尚有餘力去解決他們的困難,所以凡是加入這個愛心行列從事濟貧工作的人,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有成就感自然會歡喜快樂。  


  這就是委員們共同的心聲,也就是心悅意清,我們的心能滿足,自然就會快樂,我們能夠幫助別人,使人得到妥善的救治與安排,心中自然會清朗寧靜。  


  聖者演法,慧常樂行  


  聖人演法,慧常樂行,聖人出現于世間,就是為了教導眾生。教育人就必須說法,法是由口說出聲音來傳授他人的。例如諸位坐在這裏,我講法給你們聽,你們是聽我的聲音來接受其中的內容,所以這裏所謂的演法,是法由聲出的意思。賢哲聖人將他們心中所得的道理教導給後學,我們若想知仁知義懂禮節,就要跟隨聖賢的教法去實行。  


  現在的年輕人距離聖賢實在是太遙遠了,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尊師重道的心理,逐漸遠離了聖賢的境域,這實在是相當令人惋惜的事。今天,我們學佛一定要尊師重道,尊重過去的賢人與聖教,並且善加保存延續,如此心中才會受用。  


  我們學佛就要求慧,被我們的精神心思所統攝,發自歡喜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稱為樂行。智慧收攝於深心,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學問定要應用於生活上,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化為踏實的行動,那麼,智慧就不能成為力量了。所以樂行的意思是說,要歡喜地去推動、實行,學以致用,所以說慧常樂行,若能做到這樣,就能成就慧力了。  


  以上就是五力的內容,五根五力的道理自四念處而生,若能從五根五力繼續推衍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將其全盤透徹瞭解,並且去推動實行,才是真正學佛的弟子,也就是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才是真正好學求道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