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76 》




2009/10/21 12:48


「椎鐘告四方」:這個「椎」,也可以說是一個「槌」,是敲的那個東西。我這個椎,弄到那兒去了?這一定要椎不離鐘、鐘不離椎,才可以的;你現在把這個椎子離開了鐘,鐘也不響了,椎子也沒有用了!那個椎子跑到什麼地方去了?椎鐘,用椎子來打這個鐘。前邊說是「鐘鼓齊鳴」,鐘、鼓都用了;這是用椎鐘,來宣告於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誰懂得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他能為我來解說,我雖然是國王之身,但我願意給他做奴僕。為什麼呢?我因為求無上法的緣故,所以你叫我怎麼樣都可以;雖然我是國王,你叫我做奴僕,我都願意的。


2.頌求得法師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有阿私仙」:有沒有人知道「阿私仙」是什麼意思?這聽佛法、真正研究佛法,在沒聽講之前,就看它一遍;有哪一句經不明白,就應該找一找。這一句「阿私仙」,在後邊那兒有註解的;不單這一部經,就是哪一部經上頭,後面都會有一個簡單的說明。這個在過去沒有講,我要看看你們是不是注意聽經、是不是想明白經的?若想明白經的,在沒講之前,就要研究它一遍,那麼講的時候,才容易懂、容易明白。


這「阿私仙」,就是「長壽仙」,這是一個解法,long life;另一個就翻譯「無比」,他壽命無比,沒有比他再長壽的了,他的法也無比,誰也沒有比他講得再好的了。所以這「阿私仙」,就是「壽無比、法無比」;壽也無量,法也無量。


國王這一講,說他若為求大乘法,來給人做奴僕都願意。所以在這時候,這位阿私仙大約有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一看:「啊!這國王現在要求大乘佛法,我去試一試他,看他是真的?是假的?我去給他說一說佛法!」


於是「來白於大王」:就來了,對大王說,「我有微妙法,世間所稀有」:我有無上甚深微妙法!沒有再比這個法再高尚的,又沒有比這個法再深的,又微乎其微、妙乎其妙──就是細微又細微,這種法是妙中之妙;這種法,世間上沒有多少的,很稀有的。「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假使你能依法修行,不違背我的教化,我現在可以給你講一講。


3.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這時候,國王聽見阿私仙所說的,說誰要是不違背他,他就給誰說法。他心裏生出非常歡喜的心。「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須」:即刻就隨著這位仙人去了,供給仙人所需要的東西,「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好像上山去斬柴,和採集果寙之類的。在樹上生的,這叫「果」;在蔓子上結的,爬很長很長的,就是「瓜」,好像 cucumber(黃瓜)、Squash(涼瓜)、watermelon(西瓜),都是這一類的東西。仙人隨時什麼時候需要,他就來供給他。好像吃完飯要吃點水果,他就把水果頂到頭上,這麼恭恭敬敬地供養這位仙人。為什麼呢?「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因為他想要求得無上妙法、無上佛道的緣故,所以要這麼樣地身心恭敬、身心也都不懶惰。


4.結證勸信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這不是為自己求法,他是要求明白一切法了,然後好教化眾生;是普為諸眾生,所以他精進來求這無上的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他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求五欲樂;或者自私、或者自利,不是的。五欲樂,是財、色、名、食、睡,和色、身、香、味、觸,這都是五欲。


「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雖然他做一個大國王,但因為勤求大乘法,所以才得到這種大乘法。如果他說:「喔!我是個國王啊!你應該把法送給我。」那他就得不著了。他雖然做國王的身份,還要去做工人,給人家去做奴婢去;他因為有這種懇切至誠的心,一點也沒有我相,所以才可以成佛了。「今故為汝說」:我現在把我過去修道的經過、我行菩薩道這種情形,來告訴你們各位聽一聽。


2.結會古今(分二)
1.正結會古今 F2.明師弟功滿

今F1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說完以上的偈頌之後,又告訴所有的比丘。這所有的比丘,就包括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在這裏邊了,不過舉出「諸比丘」來做代表。


「爾時王者,則我身是」:在過去無量劫前的那位把國家也捨了、把所有的珠寶也都捨了、把權力交給太子了,跟著阿私仙去做奴僕、做工人,來服侍阿私仙的那位國王,你知道是誰啊?就是我釋迦牟尼佛;我在過去做國王的時候,我就是這樣子為佛法來給阿私仙做工人呢!「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在當時這位阿私仙人,你知道是誰呢?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叫什麼?有人記得嗎?(弟子:Hot heaven(天熱)。)提婆,翻譯為「天」,達多,翻譯為「熱」;所以叫「天熱」,是天熱了,不是你熱,也不是我熱。還不錯!我講這〈提婆達多品〉,有人還記得「提婆達多」的意思。


提婆達多在過去生,是釋迦牟尼佛的善知識,也曾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他教釋迦牟尼佛《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就給他做工人、做侍者,才得到這無上的妙法的。那麼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就是今生的時候,這提婆達多又不做善知識,他做什麼?做釋迦牟尼佛的惡知識,專門來反對釋迦牟尼佛。你看!這有一生做善知識,在他成佛了,又做惡知識。


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個弟子,提婆達多到佛這兒,他顯神通,把這五百個徒弟都給迷住了,他怎麼說呢?他說:「唉呀!釋迦牟尼佛說他有神通,他沒有什麼大神通,他的神通不如我徒弟的神通大呢!你們跟著我去試一試!」於是,這五百個比丘就都跟著他去了。提婆達多把這五百個比丘帶回去,他就睡覺,他說:「我一睡,能睡一百天也不醒,你們看一看!」這五百個比丘就在這兒陪著他睡覺。


這時候,舍利弗回來,一看五百個比丘沒有了,就用神通把這五百個比丘又從提婆達多那兒給搶回來。提婆達多睡醒了一看,五百個比丘沒有了;他也有點神通,一看,是被舍利弗給用神通攝回去了。他就很不高興的:「哼!你給我搶回去,好!」於是,他就儘量破壞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教化比丘說要吃齋,不要吃肉;他教他徒弟怎麼樣?不要吃飯,連鹹鹽都不要吃。釋迦牟尼佛教徒弟一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他就教他徒弟一百天不要吃飯,一百天吃一餐飯。你看!這比釋迦牟尼佛也高了嘛!釋迦牟尼佛不吃肉,他教他的徒弟連鹹鹽都不要吃;連鹽都不要吃,這個菜、什麼的,都沒有什麼味道。他說:「我們這才是真修行,比釋迦牟尼佛更高!」所以當時就有一些人歡喜高的,就跟他去學;其實越學越遠,因為他不合乎中道。


提婆達多也曾經出佛身血。怎麼出佛身血呢?釋迦牟尼佛從靈鷲山下走過,他在山頂用一塊大石頭,往山下一推,預備把釋迦牟尼佛砸扁扁的,砸成肉餅。這時護法神著急起來,就用他的寶杵,把這一塊大石頭給打到一邊去,把它打碎了,可是其中有一塊小石頭剛巧打中佛的小腳指頭上,把小腳指頭給打破了,流血了。所以這叫「出佛身血」。


他又殺過阿羅漢。怎麼殺阿羅漢呢?蓮華色比丘尼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提婆達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還有,他又破和合僧,使令比丘大家都不和。又唆使阿闍世王殺父、殺母,所以這五逆罪他都全犯了。


雖然他犯了五逆罪,雖然他是一位惡知識,但是他也正是幫助釋迦牟尼佛的;不過在相反的方向來幫助佛、來護法佛。所以將來提婆達多也是會成佛的,在這部《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就給他授記了。所以你看!提婆達多曾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還沒成佛呢!佛法裏頭,誰用功精進,誰就先成就。


*    *     *


觀音成道的紀念日就快到了,在我們本堂,預備放五百隻鴿子。誰願意出多少錢來做這個放生的功德,都可以自動發心,這不要勉強;因為做這種功德,是自己做、自己有份,旁人不能代替的。所以每一個人發心拿出多少錢來,就買鴿子去放生;若錢多了呢?買鴿子剩下的錢,就留著將來有機會再放其他的生。這是一個消息。


再有比這個消息更重要的,是什麼呢?今年臺灣臺北市護國臨濟寺要傳「千佛大戒」。今年大約是因為想要和去年比賽,聽說去年有五個美國的出家人來受戒,都那麼樣子誠心,把臺灣的人也都給感動了;所以今年傳戒就不是三十二天,要五十三天了。這五十三天,在中國過去,這是個老規矩,所有的戒期都是五十三天。


今年有人願意受比丘戒的、有人願意受比丘尼戒、有人願意受優婆夷的戒、有人願意受優婆塞的戒,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那麼四眾弟子,你們誰發心受出家的戒,也是一個好的機會;受在家戒,也是一個好的機會。不過最要緊的,不是旁的,還是錢的問題。你們每一個人若有一千塊錢,也可以去;若沒有一千塊錢,那就想法子去到什麼地方偷一點錢,也可以去的。哈哈!或者到山上去找一點黃金來,也可以有辦法。它是從西曆雙十節十月十號到十二月一號圓滿,中國的曆,就是九月十一到 十一月初三 圓滿,這是五十三天。這是今年臺灣大約和去年你們這個「老道戒師」要比賽一下;你三十二天,我是五十三天,這無形中就高了很多了。這是臺灣,你也想高、我也想高,都是各不相下,這是鬥法呢!鬥法,這是沒有用的,鬥修行那才是真的。應該你修行一步,我要修行兩步;你一天過午不食、日中一食,我也是一百天不吃飯,學提婆達多,這才有點辦法。那麼這是一個好的消息,告訴大家。


不知道今年這個小沙彌去不去受戒?這個小沙彌,因為這五個大沙彌回來了,就把小沙彌給欺負跑了。所以到現在在家裏,不知道還是個沙彌、不是個沙彌?所以有人要求今天來受沙彌戒,我說不可以的;因為由這個小沙彌,我現在不知道他變化了沒變化?我沒有詳細審查好的,就不能隨便受沙彌戒了。


還有一個更好的消息,就是以後,果前由禮拜六十二點半講 lecture講到兩點半,果前講,也必須坐在我這個地方來講,也要鄭重其事的。禮拜五晚間本來是我講,但是這個時間叫果寧來講,也是七點到九點,不可以偷工減料的,不可以把時間少了。凡是其他人──就是果容和果遵,也是晚間由七點講到九點,兩個人,一個人一個鐘頭,不是很長的。這是一個特別消息,在本堂的課程,稍微有改變一點。


禮拜一晚間照常是 lecture(說法),因為我們還沒有像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我們這個功課不能懈怠、不能懶惰的,所以任何人都要多辛苦一點──這不是辛苦,這是修道的本分,修道人就應該這樣子。你不辛苦,就打妄想;你辛苦多一點,把妄想就給趕跑了。所以禪宗裏頭,跑香、坐香,一天到晚不叫你有時間來打妄想,也就這個意思。我們大家都要煉這個「金剛不壞身」,所以就不怕苦。


*    *     *


2.明師弟功滿(分二)
1.明師弟圓因報滿 G2.明法師妙果當成
今G1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釋迦牟尼佛說,「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由,當個「因為」講,當一個「藉著」講,也就當個「從」字講。從提婆達多善,這位知識來教化我的緣故,所以才能「令我具足六波羅蜜」:具,就是「圓滿」的意思;具足,就是圓成了。圓成什麼呢?圓成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每一波羅蜜都有十種利益,前邊已經講過;現在再以釋迦牟尼佛的四種因緣,來解釋這六波羅蜜。


第一度「布施波羅蜜」,梵語就叫「檀那波羅蜜」。你修布施波羅蜜,要有四種的因緣:


(一)破慳貪。你修布施波羅蜜,就能破除你不能捨而貪的這種心。


(二)莊嚴菩提。你修布施波羅蜜,就能有莊嚴你自性菩提的這種因緣。


(三)自他俱利。既然能自利、又能利他。你在想要布施的時候,你就布施,布施完了之後,你又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就叫「自利」。你能以令飢渴者能除去飢渴──沒有飯吃的人,你布施給他,他有飯吃了,除去他的飢;很渴的人,你幫助他、布施給他,他有錢,就或者能喝一杯汽水,這就解除他的渴了。這是布施來解除他人的飢渴,這就是「利他」。


(四)後世得大果。你能布施,將來在來生的時候,既富且貴、尊貴饒財。為什麼你有很多的錢呢?因為你不慳貪,盡布施給人,所以得到的果報,你來生更富有了。但是有這種因緣,可不是叫你存這種希望;不要希望我今生做布施,來生我就尊貴多財。為什麼?你若有這種的希望心,這太小了,你應該做布施來迴向菩提、求無上菩提。


第二度「持戒波羅蜜」,也有四種的因緣,應該修這個戒律。四種的因緣:


(一)修諸善法滅惡戒。修諸善法,就不是修一種善法,種種的善法都要修;善法若修了,惡的法就滅了,所以這叫滅惡戒。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你既然莊嚴你自性的菩提,菩提莊嚴圓滿了,要做什麼呢?就要攝化眾生。這「攝化眾生」,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要教化,而不棄捨某一種的眾生。不是說這一個眾生和我沒有緣,我就不要度他了;那一個眾生和我有緣,我就度他;有緣、沒有緣都要攝化。


(三)臥覺平安無悔恨。躺著也平安,所覺悟的也平安,心裏和外邊都平安──自性也平安、外邊的身也平安。無悔恨,沒有一種後悔的心、沒有一種恨人的心;於所有的一切眾生,也沒有傷害的心;這持戒,就能護持眾生、不傷害眾生。


(四)後受人天涅槃樂。將來會得到人天的快樂,也會得到涅槃的快樂。這是持戒的四種因緣。


第三度「忍辱波羅蜜」,又有四事應該修「忍」的因緣:


(一)破不忍。修忍辱波羅蜜,就能破壞那個「不忍」,「不能忍」就跑了、沒有了,就能忍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這六度的第二因緣,都是「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彼此離怖畏。彼,就是旁人;你修忍辱,令旁人也不害怕了,令你自己也沒有恐懼心了。


(四)後世無瞋心。你今生修忍辱,等到來生脾氣就不會大,就沒有那麼大的火氣了。今生為什麼脾氣那麼大?就因為你前生不修忍辱,所以就有那麼大的瞋恨心。你修忍辱行,眷屬也不會散失,家庭總和和氣氣的,和家庭的人就都不會離開,眷屬不散失;也不受苦惱,因為你有忍辱這種的功德,後世也不受苦惱了,在將來所得到的果,也是得涅槃樂。


第四度「精進波羅蜜」,也有四種因緣:


(一)破懈怠心。若有精進心,就沒有懈怠,懈怠就會壞了,懶惰心也就破了、壞了;若沒有精進,那個懶惰的心就成就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增善法不惱他。增善法,是自利;不惱他,就是不給他人麻煩、煩惱,這是利他。


(四)以大力致菩提。以大的力量,得到菩提果。


第五度「禪定波羅蜜」。禪那,此云「思惟修」,又云「靜慮」;這也有四種因緣,來修這種的波羅蜜:


(一)破散亂心。修禪定,可以破散亂心;你盡打妄想的心,可以用禪定的功夫來把它降伏了。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身心寂靜,不惱眾生。修禪定,可以得到身心寂靜,這就是自利;不惱眾生,這就是利他。


(四)安穩得涅槃。在這個清靜的境界裏邊,能安穩得到涅槃。


第六度「般若波羅蜜」。般若也有四種的因緣:


(一)破愚癡。你修般若波羅蜜,可以破你的無明;無明就是愚癡。


(二)莊嚴菩提攝眾生。


(三)以智慧自樂。你有智慧了,自己覺得很快樂的,這就是自利,利益自己;你有智慧了,又能教化眾生,這就是利他。


(四)除智障。你得到這種智慧了,就可以除智慧的障礙,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般若。


「慈悲喜捨」:佛具足這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能可以給眾生樂;悲,能拔除眾生一切的苦惱;喜,能令眾生生歡喜;捨,能捨人所不能捨的,一般人所不能捨的,我們都可以捨。這「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為什麼說是「無量」呢?就是沒有窮盡,這四種的心,就好像流水似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取也取不完,用也不能用沒有了。


佛成佛,就是這四無量心所成就的;成了佛,這四無量心也無量了。沒成佛之前,用這四無量心來成的佛;成了佛之後,再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這是無量無量,過去也無量、現在也無量、未來也無量;所以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包括過去、未來、現在,都是無量的。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來修佛道,這「四無量心」的力量是非常大。


談到這個「慈悲喜捨」。「慈能予樂」,是給人家樂,不是給自己的樂;「悲能拔苦」,是拔其他人的苦,不是拔自己的苦;所以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這個「喜」,也是令他人歡喜,不是令自己歡喜;「捨」,也是滿他人的願,不是滿自己的願、叫人家捨給我,不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什麼布施千身──捨過一千個身?也就是捨人所不能捨的。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生歡喜心,拔除眾生的苦惱,眾生歡喜什麼快樂,就給他一點,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所修的這種行門。


又方才講「六度」,這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若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就有「十度、十波羅蜜」。第七,是「方便波羅蜜」。方便權巧,就是「巧把塵勞為佛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方便法,所說的法,也是方便法。方便,不是常可用的,是臨時的、暫時間用的,這叫方便法。暫時間對這種眾生的機,就說這種的方便法門,這叫「方便波羅蜜」。第八,是「願波羅蜜」。發願教化眾生、度一切眾生。第九,是「力波羅蜜」。力,是力量;你若有力量,也可達到你的波羅蜜。第十,是「智波羅蜜」。這智,也是個「權智」,以權巧方便的智慧,來教化眾生。大乘菩薩有這十種的波羅蜜。


現在講「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在這「四無量心」裏頭,就包括這「十波羅蜜」了;所以要是細講起來,那真是無量無量的,那個道理無窮無盡的,大概的意思,也是說這麼多。


「三十二相」:這是三十二種大人之相。所謂「大人之相」,也就是「大丈夫相」。這三十二大丈夫相,若是修「戒」而得到這三十二相,這是三藏教的意思;若是修「布施、忍辱」而得到這三十二種大人相,這是通教的意思;若是修「諸法空」而成就這三十二相,這是別教的意思;若是修「般若」而成就這三十二種大人之相,這是圓教的教義。在講經,必須依照「藏、通、別、圓」來判教相。這三十二種相,是在過去生中修福所成就的。


「八十種好」:佛又得到八十種最好的這種相。這就是佛的圓滿報身,有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歡喜研究佛這種相好的,可以研究《佛學辭典》。「紫磨金色」:紫磨金,這是金中最好的一種金子;佛身現出像這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


「十力」:相信有人會記得;記得,可以用英文講給大家聽一聽。以後無論問到什麼題目上,知道的,就趕快要講出來,不要以為:「哦!這我說出了,這好像我是第一了;在大家面前,好像我歡喜出風頭似的。」也有的知道也不說,我知道的。有的時候問到哪一個法相上,有好幾個我知道他記得很清楚的,但是問很久也不講;這就因為一方面不願意做第一,一方面又不知道說的旁人願不願意聽?現在我們這是作為法布施,誰知道的,應該要拿出來布施,不要吝法;吝法,將來所受的果報是愚癡。


現在我問這個「十力」,誰要是知道,就講給大家聽一聽。(弟子: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第三,知諸禪解脫三眛智力。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第五,知種種解智力。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這四種無所畏,這回,誰知道也給我講一講!不要等著叫名字!佛的無所畏,是佛說法像獅吼似的,無所恐佈。(弟子:第一,一切智無所畏。第二,漏盡無所畏。第三,說障道無所畏。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又有菩薩的四無所畏:


第一,總持不忘,說法無所畏。他把一切法相都記住了,在他腦海裏,好像總括起來了,都記得不忘;因為記得的道理很多,所以他說出來道理,頭頭是道,怎麼說怎麼有理。你本來沒有理的,他一講,講出道理來了。


第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所畏。這個「法」,好像治病的藥似的,他知道用什麼法藥去給眾生治什麼毛病。好像眾生貪心很大的,他就用這少少的貪心;自己用多一點的布施心,來先給這個人吃一點。好像小孩子貪吃糖,你就給他一塊糖,然後教他:「你要做一個好孩子,要對父母孝順!」又,小孩子歡喜燒香拜佛,什麼道理呢?就是他父親、母親教他的;或者先給他一塊糖,說:「你拜拜佛,我給你一塊糖吃!」他就拜佛了!這就叫「知病予藥」;知道這個病,他所貪的就是糖,那麼給他一塊糖,然後你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了!


這「盡知法藥,說法無所畏」,也就因為知眾生是什麼根性?他的欲望想什麼?他的性是一個善呢?一個惡呢?也知道他的心地是怎麼樣,都知道。知道眾生「根、欲、性、心」,就說法無所畏;你知道他了,然後給他說法,就不怕了,一定會度得了他。這也就是什麼呢?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你想要叫他開佛的智慧,先給他一點甜的東西吃。若他沒有學佛法,你就先給他苦的東西吃,好像他沒有懂佛法,你罵他一頓:「你!真不是個好東西!」罵得他跑了。他若知道佛法了,你罵他一頓、打他一頓,他也不跑,你拿把刀要殺了他,說:「這是我為法犧牲,這是最有價值的!」他不跑的。這就是知眾生的根、欲、性、心來說法,說法無所畏,這是菩薩所行的道。


第三,善能問答,說法無所畏。你來問了,問什麼都可以的。


第四,能解物疑,說法無所畏。能解物疑,就是眾生所懷疑的問題,他都能給解答了。你懷疑什麼,只怕你不來問,若來問的話,都可以解答。有一個人就說:「我有一個問題請問法師,為什麼你不解答我?」我不解答,正是解答你!


「四攝法」: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第一,布施攝;第二,愛語攝;第三,利行攝;第四,同事攝;用這四種法來攝受眾生。


第一,布施攝。也就是方才講的,眾生貪心很大的,你若一開始就叫他布施,你就殺了他,他也絕對不做的!為什麼?他就貪心嘛!你叫他捨出來五萬塊錢,那嚇都嚇死他了!你要怎麼樣子呢?你先布施給他一點,這是為度他、為教化他。布施給他一點,令他得到少少的甜頭;然後你再用權巧方便的法來度他,以後他也做了布施,這是布施攝眾生。


第二,愛語攝。愛語,眾生都歡喜,尤其西方的人,專門同你講「Love(愛)」;你就對他也有點這種的言語。譬如「你真是最好的一個女人囉!」或者「你是最好的一個男人囉!你心也好、做事也好!」你話總說得叫他很歡喜聽的。你不要說出話好像那麼一條鐵棍似的,一句話,就把這人打得望影而逃了。總而言之,要用愛語,對眾生說令他歡喜聽的話。


第三,利行攝。利行,就是對他有利益。


第四,同事攝。同事,就是他做什麼,你想要教化他,你也做什麼。譬如,歡喜睹錢的眾生,他什麼也不顧了,你給他說什麼佛法他也不聽。那麼你也就跟著他到睹場去,然後在那個地方,看他歡喜的時候才說;這就叫「同事」,你那個身體變得和他一樣的。譬如,你想要度讀書的人,你就做一個讀書人的樣子。你要想度做工的人,你就去幫他做工;他看你來幫著做工,很不錯的,然後你說什麼他都相信。我教你們度人,你們應該用這「四十二法」去度人,這叫「同事」,和他一同做事。所以你們在外面做事的人,應該去度你們的同事,隨時隨地都是度人。這叫四攝法,這四種法,是攝化眾生的。


「十八不共神通道力」:就是「十八不共法」。


第一,身無失。因為釋迦牟尼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保持這個法身慧命,而沒有失過,這個「失」,也可以說是「過失」,就是有過錯。什麼是過錯呢?譬如這個身,犯了殺、盜、婬;殺、偷盜、邪婬,都由這個身來造成的。釋迦牟尼佛由無量劫到現在,就沒有犯過「殺、盜、婬」這三惡,所以這叫「身無失」,身不犯殺、盜、婬。


第二,口無失。口所說的話,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都是說的法。在口方面,就不會犯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釋迦牟尼佛有廣長舌,舌頭伸出來可以遮到面上。為什麼能這樣子,有這麼大的舌頭呢?這還不算大,你看那「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有多大!但是釋迦牟尼佛的舌頭,可以遮到他的髮髻,搆到頭髮這個地方,為什麼呢?就因為從來就沒有打過妄語,因為不打妄語,他舌頭就那麼大。你若說哪一個人從來沒有打過妄語,那你就看看他舌頭就知道了,舌頭沒有釋迦牟尼佛那麼大,就打過妄語!連我也犯的,也是一樣的。


第三,意無失。在意念裏,時時都存著為法忘軀這種心,沒有貪、瞋、癡,這三毒,在這個心裏頭,這是「意無失」。


第四,無異想。因為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只求無上菩提覺道,沒有其他的妄想,所以到現在他成了無上菩提覺道。


第五,無不定心。佛不單沒有異想,而且生生世世都修持禪定,而有這種殊勝的妙定,心不散亂。


第六,無不知己捨。佛對一切法,是盡知盡解,但又無所著住;雖然知一切法,而又捨一切法,把一切法又都要放下。因為把一切法捨了,所以了無一法可得。


第七,欲無減。這個「欲」,也就是一個「欲望」。若說要沒欲望,怎麼這「無減」?無減,就是不能減少。佛的欲望是什麼呢?不像我們這一般人的欲望,貪名圖利,對財、色、名、食、睡來貪求;佛不是這個欲望,佛是生生世世願意度眾生、願意教化眾生、願意接引眾生,皆成佛道。


第八,精進無減。就是精進不能減少。佛由一開始修菩薩道,只有向前精進,沒有後退的時候,不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做到圓滿為止,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地方。


第九,念無減。這個「念」,就是念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而不間斷;這種念佛、念法、念僧心,時時刻刻都不減少。你光有念、沒有精進,也不可以;你光有精進、沒有念,也不可以;所以「精進」也就幫助這個「念」,「念」也就是幫助這個「精進」的。


第十,慧無減。慧,是智慧。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不能說今天增加,明天減少一點,到最後都滅了、沒有了。


第十一,解脫無減。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點的解脫,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點自在。


第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你人單解脫,你還有這個「解脫知」和「解脫見」在這裏邊,這談不到「解脫知見」;那麼連這個解脫的知見都無減,不會減少的。


第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所造的業,都沒有愚癡、沒有無明,這身業清淨。


第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第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第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第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第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這十八種的法,是佛自己有的,不共三乘(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這三乘都不能共這十八種的法,所以稱為「十八不共法」。佛有無量的神通,乃至於「成等正覺」:也就是成就這個佛道。「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啊!這廣度眾生,成就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都是藉著提婆達多這個善知識,教化的力量,所以才能成就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