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75 》




2009/10/21 12:46


現在還是依照這「十利」來講這個「精進」;你要是修精進、有真正精進,修頭陀行,抖擻精神──所以參禪在止靜的時候,就喊一聲:「打起精神!不要睡覺!」這就是叫你精進的。精進也有十種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你能折伏他,他不能折伏你。你有精進、有這種真正功夫,你和人辯論,也百戰百勝;和誰一辯論,他不能折伏你,你就不會輸給他,一定會勝利的。為什麼你會勝利?就因為你精進。好像軍隊打仗,這邊的軍隊,那麼精神抖擻的;那邊的軍隊,就像要睡覺了似的。那邊就是懶惰,這邊就是精進;你精進這一邊,一定把那個睡覺的會打敗了它。


(二)佛所攝護。那更不可思議了,佛攝護你。佛一看:「哦!這個眾生真是不錯,他是認真修行、不懶惰,真是一個好孩子!」佛因為你是個好孩子了,來保護著你、攝受你。你看!這是不是利益呢?


(三)非人所護。不單佛護持你,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等都擁護你,都保護著你。


(四)聞法不忘。這是最好的一個利益,什麼呢?聞法不忘──Good memory(記憶力好);除非不聽見法,聽見,就不會忘了!所「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聽過一次,永遠都不會忘了。你看好不好?這第四個利益,你願不願意要?我相信我們在座的都想有這個利益,那就精進啦!你不修精進,就沒有這個利益。你盡力修行,一分的精進,就有一分利益;十分的精進,就有十分利益。


(五)未聞能聞。這個利益更是不可思議,這真是妙!沒有聽見這個法,都能聽見。你看這是妙不妙?這是利益不利益?你不要說旁人,今天來這三位居士──這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兒子,本來沒有機會到美國三藩市這兒來聽佛法的,現在來了,聽著了。本來她今天也不預備聽的,大約聽我講一些個騙人的話,就把她騙得心裏就動彈了;這個媽媽就問兒子:「我們好不好再等著在這兒聽經?」兒子說:「可以的!」這就叫「未聞能聞」了!本來沒有這個機會聽佛法,她家離這兒很遠的。這也就是因為她往昔有過精進,她若沒有精進,現在她怎麼也吃齋了?吃齋、念佛、信佛,都不是很容易的,這都有宿世的因緣,才能發這種的心。


(六)增長辯才。本來你不會講說佛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這麼樣辯才無礙了!這就是因為你精進。你精進,辯才也就增長了。什麼叫辯才?我告訴你,就是會說話。怎麼叫會說話?你想哭,他把你說樂了;你本來想要發脾氣,他把你說得生出一種慈悲心來;本來你想要跑,在這個暑假班太辛苦了!他能把你說得不跑了,這都叫辯才。就是會說話,令你聽著很舒服的;甚至於他罵你,你聽著,這滋味也很甜的,不覺得苦。這就是辯才。


(七)得三昧性。得這個「定性」。


(八)少病惱。病惱都跑了!沒有病了,也沒有煩惱了,也不知道它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九)隨食能消。只要你精進,你吃多少東西都能消化。為什麼無論你吃得再飽,等沒有好久,這個肚皮又餓了?你就精進嘛!精進就是勤,就是殷勤做工、不懶惰、不躲懶偷安。不會說:「喔!師父不在這兒,我現在休息休息了。嗯!閉閉眼、睡睡覺!」不躲懶偷安,這就都是精進;所以得食能消,那消化力很強的,胃口也不錯、Stomach very good! 精進,就有這種的好處!


(十)如優鉢華增長。好像優曇鉢羅華增長,一天比一天增長、一天比一天增長。


上人:臺灣來這三位居士,你聽著我亂講,怎麼樣啊?


答:法師講得很好,聞所未聞。第一次,真是開我的愚昧啊!開我的愚昧不淺。


上人:未聞,現在也聞囉!


答:哦!是的。我還請問師父,「優曇鉢羅華」,在中國話是怎麼講啊?


上人:「靈瑞」。


問:哦!是不是「曇花一現」那個瑞?


上人:是!它三千年才開華。


問:三千年?靈瑞三千年才開華?


上人:「優曇缽羅」,這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靈瑞」。


好了!今天經講得好,也勉勉強強講完了;講得不好,也勉勉強強到時候了!那麼還有一刻鐘,我可以躲一刻鐘的懶。不過我這個做師父的懶一點不要緊,做徒弟的不可以懶。為什麼呢?「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我叫你們不懶,我自己就不管自己了!所以你們都不要懶!方才說把這個「懶蟲」斬了,變個「精進虎」;我一想,這老虎是太惡了,不要變成精進虎,變成一個精進龍好了!這個「蟲」可以變成「龍」。你們,我希望這個懶蟲都變成精進龍。!


第五度「禪那波羅蜜」。什麼叫一個「禪」呢?禪,是半梵語,具足就叫「禪那」,在中國的簡稱,就說是「禪」。一般人所知道的,說是有「禪宗、教宗、律宗、密宗、淨土宗」這五大宗。雖然一般人都知道說「參禪打坐」,可是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對「禪」這一個字是認識,但對於意思就是不明白了!他不知道這個「禪」是印度話。


「禪」印度話叫「禪那」,翻譯為「思惟修」。思惟,就是你用思想想一想。想什麼呢?想那個「沒有的」、想那個「有的」、想那個「也有也沒有的」,這是禪。想那個「沒有的」就是一個「無」;想那個「有的」,就是一個「有」;想「也有也沒有」,就又想「有」、又想「沒有」。所以就參悟話頭,參「念佛是誰?」這叫「參禪」。參禪所以叫「參」,就好像用錐子錐窟窿似的。這個錐不透,一定要錐;錐透了,這叫「破本參」,把這窟窿錐透了,露出光明來了!在這個黑暗的屋子裏邊,窗戶、門都沒有,就用這個錐子鑽窟窿;鑽出來一個窟窿,這透進來光明了。這就是你在一個愚癡人的時候,什麼也不明白,這就等於在那一個黑暗的屋子裏一樣,沒有窗戶、也沒有門;你用參禪的功夫,參透了,透進光明來了!這是個參禪。


這個「參禪」,又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我前面為什麼要講貓?就是因為給「參禪」預備的。參禪像什麼呢?「如貓捕鼠」,就像貓捉老鼠似的,瞪著眼睛看老鼠洞,這麼看著、看著,老鼠一出來,上去一爪,把這老鼠給兜住了,老鼠沒有法子跑了。什麼是老鼠?就是你那個「無明」,在黑屋子裏邊,沒有光明,那就好像捉老鼠似的;你透出光明了,那把老鼠給捉住了。


又有一個比喻,像什麼呢?「如龍養珠」。龍所最放不下的,就是牠那一粒寶珠;那兩條龍都想搶那一粒珠子!牠最愛惜那個龍珠,比牠生命還寶貴,所以總要想方法保護牠這個珠子。你參禪的人也就是這樣子,好像龍保養牠那個珠子一樣,念茲在茲。念茲,念在這個地方;在茲,就在這個地方。念茲在茲,這就是「觀自在」。你若能觀自在,這就是念茲在茲;你若不能觀自在,那就跑了。什麼跑了?就是打妄想。你那兒一打妄想,就不自在了;你不打妄想,那個時候就是自在。所以你們說「觀自在」怎麼樣翻譯?就是「不打妄想的時候」,就叫「自在」。


所謂「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你這一打妄想,什麼事情都現出來了;念若停止了,萬事都沒有了。所以我常常對你們講:「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你這個妄想心止了,你這個妄念也斷了、絕了,這是真正的富貴。為什麼呢?你沒有貪心了!沒有貪心的人,就是富貴人;你有貪心,那就是窮人。你若不窮,為什麼要貪呢?貪,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不夠,所以有貪心。有一百萬,想貪兩百萬;兩百萬,哦!想貪二仟萬;兩仟萬,想貪兩萬萬,總也不知足。為什麼他不知足呢?就是怕窮、就是怕沒有,所以他就貪了、不知足。所以說,你不知足就是苦;你若知足,你不貪了,那就是樂。「私慾斷盡真福田」,私,是自私,英文叫 selfish;欲,是欲念,英文叫 desire。這 selfish desire 最壞不過的。你若沒有私欲了,那才是真正的有福報。你一天到晚不是貪這個、就是想那個,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沒有福報了。你不打妄想,也不爭、也不貪,也沒有什麼欲望,這就是福田。


所以參禪就像這樣子,好像貓捕老鼠,又像龍保護牠的珠子那樣子注意。說是:「我修行,不想像一隻貓那麼樣盡抓老鼠、殺生,我也不想像龍那麼樣飛天遁地的。」那麼我現在再給你舉一個例子,像什麼呢?「如雞孵卵」,像母雞菢小雞子那樣子。那個雞菢小雞子,你知道怎麼樣啊?經上說「卵以想生,胎因情有」。龍是化生,貓是胎生,我們現在說這個雞是卵生;雞菢小雞子,就這麼想:「我在這兒,我這個小雞子到時候牠會出來的,一定會有一個小的小雞子現出來。」你參禪也是這樣子,就像那隻老母雞菢小雞子似的。你看!喔!有一天我一定會開悟的!我用一天功,我自性就會現出一點光明;我天天用功,天天就會現出智慧光明來。總有一天,我和佛是一樣的、無二無別的!你這麼參來參去,你有一天就會成功了!


這是參禪的意思。參禪也有十種的利益,這十種的利益:


(一)安住儀式。你天天這麼參禪打坐,總有個樣子;這個「樣子」,就是個「儀式」。你天天參、月月參、年年參,時時參、刻刻參,這要有一定的儀式。在禪堂裏要跑香的時候,就叫「行起來!」這跑了,跑得甚至於身上都出汗了,跑得天昏地暗──天昏,也就看不見天了;地暗,也就看不見地了──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道有人,你說這是哪兒去啦?連個人都跑沒有了,但是可不是丟人了。怎麼樣子呢?不知道有「我」了,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了!所謂「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一跑到這個「無我無人」的時候,就觀自在了。既然沒有我,你沒有我的妄想了;沒有人,也不打人的妄想了;這個時候,就是觀自在了。佛也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所以如來的法身就是「非空非有」的,你就見著如來的法身了!這是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行,是修行;慈,是慈悲。行慈,不一定要說是對人好,好像有些人對誰都很好的。真慈悲,是遇著應該慈的,就用慈悲來教化他,這是「攝受的門」;遇著這種的眾生,你應該罵他一頓、或者打他一頓,他才能覺悟的,那麼你就要用你這個慈悲心來打他、罵他,罵得他開悟了,或者打他幾香板,把他打開悟了。所以在禪堂裏,常常有打人的。這個打人,和一般打人不同;想他開悟、想他好、想他守規矩、想他不打妄想,這叫行慈境界。


(三)無悔熱。悔熱,就是煩惱。悔,是後悔;後悔,就心裏生出煩惱,這叫「熱」。無悔熱,就沒有煩惱。


(四)守護諸根。守護這個六根。六根怎麼要守護呢?你不守著它,它就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呢?眼睛就跟著色塵跑;耳朵就跟著聲塵跑了;鼻子就跟著香塵跑了;舌跟著味塵跑了;身就跟著觸塵跑了;意就跟著法塵跑了。所以守護諸根,就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放光,就是都不打妄想了,都生出本有的智慧了,智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這叫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五)得無食喜。參禪的人就會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不吃東西也歡喜。誰若能參禪參得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餓了,還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就得到第五種的利益;這叫「得無食喜」,沒吃飯也歡喜,只要有參禪就可以了。


(六)離愛欲。離,是離開;愛,是情愛;欲,是欲念。離開愛欲心,這就是清淨心。愛欲就是染污;染污也就是生死。我們一般人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愛欲不斷。一般人為什麼在這個六道輪迴裏轉來轉去,生死不了?也就因為有愛欲心,也就因為這種愛欲總也斷不了。你斷不了愛欲,生死就不能了;生死不能了,那就在六道輪迴裏頭轉來轉去的。所以,參禪的人能離開這個愛欲心;你沒有愛欲心了,這個地獄門就關了,不會墮地獄了。


(七)修禪不空。不空,不就是「有」了嗎?這個「修禪不空」,只怕你不修,你修,就不會空過的。你修,你坐禪坐一個鐘頭,你的慧命就增長一個鐘頭;你坐兩個鐘頭,你的慧命就增長了兩個鐘頭。你時時刻刻來參禪、日日月月來參禪、年年參禪,這你一定會開大智慧的。


(八)解脫魔業。魔的業力、魔的業障,都可以得到解脫,魔沒有法子來障礙你的道業。


(九)安住佛境。你能常常參禪,就得到這種的利益,安住在佛的境界上。


(十)解脫成熟。這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種好處。你到這個解脫成熟了,就是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就是清淨法身。


第六度「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翻譯為「智慧」。為什麼不把它就翻譯「智慧」?因為這個「智慧」是很普通的;「般若」是很尊貴的,這是「尊重不翻」,因為尊重「般若」這個音,覺得很妙的。又,般若有多含的意思,不是一種意思,所以又不翻。什麼是多含呢?因為「般若」有三種的意義。第一,是「文字般若」。好像這一切佛所說的經典、佛教的文章,都可以說是文字般若;一般世俗的書類,不可以稱「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你讀經典,就生出一種觀照;由「觀照般若」,就達到「實相般若」。這個「實相般若」本來是無相的,可是無所不相;它沒有相,但是還沒有一個「沒有相」,所以謂之「實相」。這「實相」就是「非空非有」;文字般若就是個「有」,觀照般若就是個「空」;由「有」而達「空」,由「空」而又達到「非空非有」。你能了悟這個「非空非有」的境界,這就是「實相般若」。因為有這三種的意思,所以就保留著它不翻譯。


這「般若」是個「智慧」,你若有智慧,就有般若、就沒有愚癡;愚癡的人,就沒有般若、沒有智慧。說是:「我這回我很憂愁了,因為我很愚癡,這沒有般若了!」你也不要憂愁。你知道你愚癡不是嗎?那就是有般若了,就怕你不知道。你本來是愚癡,你不知道你自己是愚癡,以為自己還有智慧呢!那就是真愚癡。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自知之明。你有自知之明了,這就是般若了,就是智慧了。你今天有自知之明,你今天有智慧;你明天有自知之明,你明天有智慧;你天天有自知之明,你就天天有智慧了。所以你不要憂愁你沒有智慧、沒有般若,只怕你不知道;你若知道,就是「般若」。


這個「般若」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就是從「愚癡」那兒而來的。你若沒有愚癡,也沒有般若了;所以你知道你有愚癡了,那就是般若現出來了。你看!就是這麼妙!所以這妙不可言了。本來這個妙法,我不能給你講的;不過我看你們現在的機緣都差不多了,講出來也不要緊了。為什麼機緣差不多呢?現在講到這個「般若」嘛!第六度般若波羅蜜,要是差的時候,我就不會講;因為差不多了,所以要講了!


你看!前幾天講「忍辱」,就有好幾個忍不了了,就退回去了。怎麼樣退回呢?講「忍辱」,不講的時候,他想不起來發脾氣,還可以忍一忍!一講「忍辱」,他就要發脾氣!講「精進」,不講他還不退,一講「精進」,就要 Retreat、就要向後退了!現在講「參禪」,不講參禪他不亂,一講「參禪」,他就亂來了、亂上了!現在講「般若」,不講他還沒有愚癡;一講「般若」,這個「愚癡」就現出來了。為什麼呢?不是不講「般若」,你的「愚癡」沒有現出來;那時候因為沒有「照妖鏡」這個鏡子,你就是愚癡也不知道!這現在用鏡子一照:「喔!這個愚癡是這樣子的?」以前你也不是說能忍辱,因為你就沒有比較,你忍不忍都不覺得;現在一講「忍辱」,也是用這個鏡子一照,知道是不能忍了。以前沒有講「精進」的時候,自己懶惰一點也不覺得;這一講精進:「啊!原來我是這麼個懈怠人哪!」所以你現在知道自己愚癡了,那就有一線的光明,就生出智慧來了。


般若有十種利益,你若修般若,就得到這十種的利益;不修般若,就沒有這十種利益。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不要執著;你有所執著,就是沒有智慧。所謂「般若常明」,就是智慧光常常照耀。


(一)不取施相。不取這個布施相;你有智慧,就不取施相。你若取施相,就有所執著;不取施相,就無所執著了,也就是「三輪體空」。什麼叫「三輪體空」呢?三輪,就是施者(布施的人)、受者(被布施的人),中間又有「施物」,就是所施的財和物質。你要是執著你所施、你能施,這就有個「能施、所施」。能施,就是這個布施者;所施,就是受布施的人。「能、所」不亡,這有所執著了。三輪體空,就是沒有施者、沒有受者;也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也沒有一個「能受」,也沒有個「所受」。中間也沒有這些個財物──不是沒有,就是不執著;「能、所」都沒有了,這叫「不取施相」。


為什麼你布施還要三輪體空?這就是無所執著了。你若布施了:「喔!我布施了幾百萬,這個功德你說多大!」就像梁武帝問菩提達摩似的,他說:「我造了這麼多寺院,修了這麼多橋樑,又度了這麼多人出家,你說我有功德沒有?」要是達摩祖師說:「你有功德了!」這就順乎人情來講佛法。達摩祖師是不順乎人情來說真佛法的,所以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這個「沒有功德」,也就是「不取施相」。你有施相,就有所執著;沒有施相,就無所執著了。無所執著,這個功德猶如虛空,在虛空裏都是你的功德,可是你不要執著。


(二)不依戒。說:「那是不要受戒了吧?不要依照戒來修行了吧?」這個「不依」,和那個「不取」是一樣的,就是叫你「不執著」。你不要自以為持了戒了,就有了修行了,啊!都懂了佛法了!不要有這種執著;你要「不持而持、持而未持」,這叫「不依戒」。你就守戒律,也不要以為你自己是修戒律:「你看!我是一個真正守戒律的人了,我是個律師!」這又有所執著了,有了一種我相。這個「戒」也就是教你「無我」的,你若有了「我相」,那就是我依戒律修行了;沒有我相,連「我」都沒有,什麼地方又有個「戒」呢?


說:「那連『我』都沒有,我若殺人、偷盜呢?根本我就想『沒有我』,不是我殺的!那不就也是不執著嗎?」唉!那個「不執著」可就有罪過,這個「不執著」是有功德的;你不要誤會了佛法,走到邪知邪見裏頭去,跑到那個「豁達空」──什麼都不相信、什麼都沒有了。這個「不依戒」,就是「不持而持」,你看那像是不持戒,但是他是持戒了;「持而未持」,你看他是持戒呢?他又無所執著,好像沒有持戒似的。這才是真正的一個持戒的人!


(三)不住忍力。不住,也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我有個「忍」,能有個「能忍、所忍」;你若有一個「忍」存在,那還不是真忍,真忍就沒有「忍」。「沒有『忍』,就不忍了?」你不忍,那更沒有忍了!這個「忍」是怎麼樣?所謂「忍而不忍,不忍而忍」。雖然忍,是若無其事似的,根本就沒有這一個「忍」的存在。如果你說「我修忍辱了」,那你又頭上安頭了;忍就是忍了,還為什麼要有個「我忍」?所以真修道的人,你要明白諸法空相;不明白諸法空相,那是不能修道的。


(四)不離身心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你精進,單身精進,這離開心了;你單心精進,離開身了。身心都要精進,但是也不要執著這個「精進」,以為我很用功的、我很修行的,我是很精進的。有一個「精進」的心在你心裏存在,那就不是般若精進。你若有般若精進,就要「精進而未精進,未精進而精進」;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你修行是要修行,但是還要離相;所謂「降心離相」,降伏其心,而又要離「降心」之相。降伏其心,把你心收拾老實了,這降伏了,沒有妄想心了。


(五)禪無所住。其實我不講,你們也都懂了,並且你們還都知道了。並不是你有他心通知道,是因為我講的第一是「施」,第二是「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當然就是「禪定」了;所以這不需要有他心通,也知道我要講的什麼。但是你不知道怎麼樣講法,你只知道是要講「禪」了;不錯!這講「禪」了,你參禪,要參到「無所住」上。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了、破執了;這時候,法執也沒有了、我執也沒有了,「我法二空、我法雙亡」,這叫「禪無所住」。無所著住,這就是得到解脫了,這就是「般若禪」;你沒有得到解脫,就是還有所著住。


(六)魔不能擾。第六就是講「智慧」了!這個「般若的般若」是什麼呢?就是「魔不能擾」。魔沒有法子擾亂你,因為你有般若;若沒有般若,魔一來,你就大亂陣腳。什麼叫陣腳?好像軍隊在這個地方排兵佈陣,你正在排列的時候,人家那邊軍隊就進攻來了;你也沒有什麼準備,也不知道是打好?也不知道跑好?也不知道放槍好?也不知道是繳槍好?也不知道拿槍打好?也不知道是不打?就把槍繳給人家,跑啦!這叫大亂陣腳了。那個魔一來了,你就怕了,恐懼起來了,就生出一種亂心來了,那就是沒有智慧;你有智慧,魔神通再大,也不能擾亂你。


(七)他言論不能動。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他言論不能動。你沒有智慧,人家說東,你就跑到東邊去了;人家說西,你就跑到西邊去了。有人對你說:「你修密宗,念『阿閦毘佛』,這是最好啦!」你就說:「喔!是嗎?好!我就學密宗了!念『阿閦毘佛』降魔,這不錯!」人說:「淨土宗最好的,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末法最好的、無上的法了,你念『阿彌陀佛』啦!」「是嗎?好!好!我念『阿彌陀佛』。」就被人家搖動了。人家說:「哎!你不要學講經說法啦!你去住山去囉!住山,在洞裏頭,那才是真修行呢!」喔!你就跑那兒住山去了。住兩天半山,人家又說:「哎!修律宗最好,你持律啦!」你又跑到律上去了。總而言之,你性不定,人家說什麼好,你就跟著這個「好」跑了,這是他言論就把你動了,你就沒有定力了;他言論不能動,就是你有定力了。


你看!溈山老人在修道的時候,一個爛茅棚破得又漏、又不能擋風、又不能遮雨,風雨都一樣的可以進他的茅棚裏邊去。當時裴丞相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就去看他;一看,這位老修行住這麼個破茅棚,於是發了菩提心:「我供養這位老修行,給他 三百兩 銀子,讓他造一個新的茅棚囉!」就拿出 三百兩 銀子。這三百兩銀子,也就和現在 三百兩 金子是一樣的價錢,在唐朝的時候,那是很多錢了,可以造一個廟。因為是破茅棚,他就把銀子放到門口那個草裏頭,就走了。


過了三年,裴丞相又來看,「我布施這麼多錢給他,我看看他造茅棚造得怎麼樣了?」回來一看,還是那個破茅棚。心裏就生出一種不信心來了:「這個和尚!我給他錢,他幹什麼用了?怎麼給他造茅棚,他不造呢?」就問溈山老人說:「我三年以前,我布施給你 三百兩 銀子,讓你造個茅棚,你怎麼沒有造呢?你這個銀子都用到什麼地方去了?」想來和他算帳。溈山老人說:「你給我 三百兩 銀子?你放到什麼地方,你到什麼地方去找嘛!」裴丞相:「哦!我放到茅棚外邊那個草裏頭了。」於是到那個地方一找,這三百兩銀子還在草那個地方,連方向都沒動,還都在那兒呢!裴丞相一想:「這位老修行真是老修行了! 三百兩 銀子在草裏邊,經過三年,他動都不動它!幸虧沒有人到這兒來搶他的,若有人搶,不都給搶去了嗎?」知道這位溈山老人是個真修行之後,就又發心自己來給他監工造廟;所以在湖南造那個廟,可以住幾千人。然後又把他兒子送來出家,他兒子是個翰林──翰林,也就好像現在的 Doctor(博士),有 Doctor degree(博士學位)這一類的;有這個 Doctor degree,出家做什麼呢?天天要挑水,一天要挑三千擔水,供著人來吃。


溈山老人,人家送給他 三百兩 銀子,他看都不看。你看!這一種的精神,多值得人欽佩!不像我們,人家給送一堆垃圾來,就看看裏頭有什麼寶貝沒有?若在垃圾裏頭找寶貝,找到什麼時候也不會有寶貝的。所以你這麼一比較,相差多遠?古來的人,送給東西都不要;現在的人,沒有人送,想要去搶。這一相形,你說怎麼樣修行?


有人問我:「師父!這幾天你怎麼不高興呢?」我不高興,因為我所教化的人都「太聽話」了!我所教的道理,他們都「願意」去做,所以我就覺得很不高興了。我教人「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但是這三種的宗旨,他們都給我破壞了!這個宗旨破壞了,所以我覺得,或者到這個國家來這一次,也沒有什麼用了!因為沒有用,所以我就覺得很不高興的。沒有一個人像溈山老人那麼樣子,人送去 三百兩 銀子,他三年看都不看,這種精神!那要是我們,今天去數一數,一塊、兩塊、三塊、四塊,這麼一天數一次的,怕丟了!


我再給你們說一個公案。古來有師兄弟兩個人發心打同參,在一起修行;修行,都是很吃得苦的,一天也都吃一餐的。有一次,走到了北方,離五臺山沒有多遠就下起雪來了,他們就在一個破茅棚裏住著。這茅棚裏什麼都沒有,空的,也沒有吃的、也沒有柴、也沒有米、也沒有水。這一下雪,下了三天,他們就在那兒餓了三天。


這師兄弟兩個打坐,這個師弟就打了妄想;什麼妄想呢?「我不吃三天飯,那可以的。師兄他本來是很有錢的人,這三天不吃飯,真太可憐了!要有人給送一點供養來最好了!這麼冷的天頭,最好送一點麵湯來!」他這麼一打妄想,這個土地公──土地公公就是管這個地方的神──就受不了了,啊!一看!這兩個真正修行人在那兒餓了三天,我這個土地公如果再不想法子護法,這我有罪過了!於是就托夢給住在後山的兩夫婦,告訴他們說:「你們前邊那個破茅棚裏邊,現在有兩個真修行人;他們餓了三、四天,都沒有吃東西。你快煮一點麵,給他們兩個送去吃一吃!」這兩夫婦都五、六十歲了,很信這個神的,尤其一天晚間做了好幾次這個夢,知道這一定是真的。於是就煮了很多麵,拿到破茅棚去給這兩個真正修道的人吃。


師兄弟兩個在那兒正打坐,師弟一看麵來了,高興地哈哈笑起來了!他這一笑,這師兄就知道了,對著師弟就發脾氣說:「喂!你修道,怎麼不修道?你盡打妄想!你打來的這個麵哪!現在你吃了!我從今天開始,我不和你在一起打同參了!你這個沒有出息的人!你這麼樣子,太沒有意思了!我要和你分開了!」於是把這個蒲團割開──本來他們兩個人坐一個蒲團;蒲團,就是打坐用的那個東西。他說:「現在我們把它割開,一人一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們再不能在一起。你盡打妄想!你盡攀緣心!」所以,以後兩師兄弟不在一起修行了,自己走自己的。


你看!古來的人,人家送來的麵,三天不吃飯,都認為是不合修行的宗旨。現在的人,啊!那你若給我送麵來,我真是有修行、有感應了!我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修道,你打一個攀緣心、生一個妄想,以為是有了好吃的東西;但是對修道上,就發生大障礙囉!你口裏好吃,你自性裏就不會光明了。為什麼?你盡打妄想,盡有攀緣心存在!


這是「他言論不能動」,也就因為有定力。你若有定力,什麼事情也不應該有一種妄想、一種攀緣。你有攀緣,就好像餓得八輩子沒有吃過東西──好像那個鴿子似的,你看!一拿出吃的東西,牠命都不要了!你把牠嘴給捏住,牠蹦蹦蹦跑不了;你鬆了牠,牠還不跑,就因為這兒有東西吃。我們修道的人,切記不要學這鴿子這麼樣子;這鴿子就因為有貪心,沒有定力,所以現在做了鴿子。


(八)達生死底。達,是通達;「生死底」這個「底」,就是最低的一個地方,也就好像海有個海底,一切一切的器皿都有一個底。這個生死的底是什麼呢?就是涅槃,就是達到涅槃的處所。你有智慧,就能了生死,就能登彼岸;登彼岸,也就是到了生死的底。


(九)起增上慈。前邊講「五千退席」,那是「增上慢」;現在是「增上慈」,增上的慈悲,正和那個「慢」相反。本來沒有這麼大的慈悲心,一點一點又增加了這麼多,這是增上慈。


(十)不樂處二乘地。他不願意居處到二乘的地位上,他一定要向大乘的路來走。為什麼他不願意在二乘的地位上居住?就因為他有智慧,所以他要迴小向大,把小乘放下,而修大乘法。


2.明推求妙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在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作國王的時候,當時他能捨棄生命,來修六度萬行。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當時這個世間上的人民,都很長壽的。「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因為這一位國王想要求法,為求無上道的緣故,所以把他這皇帝的位子也都布施出去、都不要了,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太子。然後,「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他就打起大鼓,很遠的人都聽見,就宣佈說:「我現在想在四方求法,哪一位有道德的人,能為我講說大乘佛法的,我這一輩子,就來服侍他、侍奉他;他需要什麼,我都供給他,他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所有的工作我都來做。」走使,就是給他做工人那樣子。


3.求得法師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在這一位國王宣佈他要求法,而甘心給為他說法的人做工人的時候,「時有仙人來白王言」:在這時候,就有一位仙人──仙人,就是長生不老,長活著不會死的人;他來到這兒,對這國王說了,「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我有一部大乘的經典,名為《大乘妙法蓮華經》。假使你不違背我,我就為你宣講。違背,也就是不聽教、不聽話。我教你精進,你就要懈怠;教你持戒,你就要犯戒;教你布施,你就要慳貪;教你忍辱,你就要發脾氣;教你禪定,你就要散亂;教你修般若,你就願意在愚癡上頭,這就叫「違背」了。你若不違背我,就是我說什麼法,你都不反對。


4.受法奉行


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國王聽見這位長壽仙這麼樣一說,心生歡喜踊躍。你們各位想一想,他是一個做國王的,為求法,都這麼樣卑恭折節,把國王的身份也都不要了,王位也都捨棄了,願意為法來做工人。你們想一想,我們不是國王,我們求法有沒有這種的誠心呢?為了求法,歡喜踴躍呢?所以這國王一聽,有個仙人明白《大乘妙法蓮華經》,要給他講,他就歡喜跳起來了。


「即隨仙人供給所須」:即刻就跟隨著這位仙人,供養他所需要的東西。「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好像到山上去給採果子,又拿著水桶去給提水去,到山上去斬柴。斬柴回來,就給作飯吃。乃至用他的身體給這位仙人來坐,當床來躺著。他這樣子來供養這位仙人,而身也不疲倦、心也不疲倦,一點疲倦的心也沒有。


「於時奉事,經於千歲」:像這樣子,這麼奉事這一位仙人,經過有一千歲這麼長的時間。「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為了虔誠求法的緣故,所以一點都不懶惰來供給,令這位仙人所需要的東西都不缺乏。


2.重頌(分四)
1.頌時節及正法求 G2.頌求得法師 G3.頌受法奉行 G4.結證勸信
今G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願意再說一說這個意思,就來用偈頌再把它說一遍。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我回憶在過去無量劫之前,因為求大乘佛法的緣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雖然我身為世界上最大國家的國王,但我也不貪這五種的欲樂。


這五種的欲樂是什麼?有人知道嗎?誰知道就趕快說,不知道,也趕快說你不知道!(弟子:財、色、名、食、睡。)還有一個,是什麼?(弟子:眼、耳、鼻、舌、身。)No! No! No! 你認錯了!是那一邊,不是這一邊。這是「五根」,你若再往那一邊找,那「五塵」就是「五欲」──「色、聲、香、味、觸」,不是「眼、耳、鼻、舌、身」。你若認不錯,到時候就知道:「喔!這是五欲呀!」因為你認錯了,你還沒有認識這「五欲」,所以到時候就沒有定力;考試一來,就手忙腳亂了,唉!怎麼樣答覆這個題目?這文章就寫不出來了,就因為你沒有認清楚。不錯!「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塵,「財、色、名、食、睡」,這也是「五欲」。這個「色」,你不要盡講你那個意思,這個色是 form,不要把它講成那麼一個很難聽的話。這國王都不貪五欲了,何況我們這老百姓呢!普通一個小國民不貪五欲,這很平常的。你看!這個國王那麼多的五欲,他都不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