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39
有法我才有法無我。法我是哪里來的呢?不瞭解諸法是因緣生,前面那個人我是不瞭解五蘊假和合,這個法我是不瞭解諸法因緣而生,以為有一個實法,有個實實在在的世界。再進一步說,你知道這個陰界入是假和合的,這是破了人我,但是你破人我的空見你以為是真的、是實法,這也是法我。你修四諦修十二因緣這個就是破人我的法,但你把四諦十二因緣這些法又抓為實有,這就法我了,你又抓著法執了。或者你抓著陰界入這些東西當作是實體了,或者有個實體常在,這也都是法執。緣生諸法,並沒有法我,諸法都是識變,所以佛教立法無我義。
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輾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
如同無明愛業而聚集的假我沒有實體,不是有什麼個第一因,或者有個造物主,從主宰當中發動,諸法也是這樣,沒有自相,沒有共相,沒有實法可得。因為陰界人身心都是業感而起,輾轉相生,互為諸緣,所以生出諸相。就是說這些法執都是妄想而成的虛幻相,都是凡夫來抓的,“非賢聖也”,聖賢聖位是不執著這些的。因為什麼呢?“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阿賴耶識、第七識、第六意識,以及五法都無自性。前面講了,無論是八識也好,還是五法也好,應該看到都沒有自性。
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于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
你真正善於破法執,不久修行的人就可以登初地,而且登初地的時候,現這種境界是無所有觀地境界。一登初地就是歡喜地。“觀察開覺歡喜”,他心識就開闊歡喜了。由一地到二地,一直到超九地,從而進入第十法雲地。“于彼建立”,就在這個破“法我執”的這個基礎上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花王像”,在這個地方建立這個像,所以我說《楞伽經》跟密乘很有關係,是有道理的。你看在這裏建立“大寶宮殿”,就是到了這種境界,這是在自性如幻三昧的境界中修習所生的。他還有眷屬,最勝子眷屬相圍繞。
從一切佛刹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智法趣,當得如來自在法身,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這些都比較容易懂了。關於法無我,我再說一下。一樣的,法執也有兩種,一種是俱生法執,一種是分別法執。俱生法執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第七識、第六識不但是抓著我不放,還抓著法我不放。這種種子熏呀熏,無始以來第六識、第七識它熏成了一個與生俱來法執,跟與生俱來的人我執一樣的,俱生法執是先天的。分別法執那就是後天的。分別法執也是只第六識有,第七識沒有分別法執,因為第六識是後天的。分別法執也是因為邪教、邪見分別而起的,所以是後天的法執。比如說我前面講的,“法輪功”李洪志講每個煉他功的人體內都有個法輪。你以為身體有個法輪,你抓著不放,那是分別我執;你認為李洪志胡說的操作法輪那些七七八八,什麼學“法輪功”有功能啊,什麼能夠帶上去啊,等等,這些東西你聽了,認為是真的,這就是分別法執。都是後天起來的,抓著我不放是分別我執,抓著我以外的實物或者精神現象、見解、學說不放,就是分別法執。這兩種執,俱生法執,分別法執,就造成了我們修證佛法見佛的時候的一種障礙,叫所知障。前面人我執是煩惱障。法執,法我執造成所知障。煩惱障是妄相,所知障是妄見。這些外道,這些學說害人都是妄見。對所知障只能修法空觀才能斷,等於前面修身空觀斷人我執煩惱障一樣。斷所知障比斷煩惱障還不容易。斷後天的分別法執要容易一些,在大乘的見道位,就是初地,到了初地就可以馬上斷。而俱生法執要地地漸修,要到十地才能斷,甚至於十地以後還留有習氣,要通過金剛定把這習氣斷了才算最後斷,所以斷所知障這個不容易的。二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就是人空,法無我就是法空。人空有時候也叫我空、身空,都講的人無我。
(三)建立及誹謗
對人我和法我,往往有兩種錯誤的見地。是什麼錯誤的見地呢?我們看正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唯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跋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
說一下,對人我和法我,有兩種錯誤見解,是哪兩種呢?就是經上所說的,建立與誹謗。這兩種錯誤見解,一種是建立,一種是誹謗。“建立誹謗相”。要能夠離開建立誹謗這兩種見解.那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疾得阿跋多羅三藐三菩提”。因人我、法我而生的兩種錯誤見地,就是建立和誹謗。什麼叫建立呢?無而謂有,這就叫建立。建立就是我前面講過的,叫增益謗,增上的過錯。我前面不是講過離四句問題嗎,用杯子做過比方,這是什麼?答這是杯子,這就是建立,增益謗。因為杯子因緣而生,有做杯子的原材料、工人、工廠這些條件具備了,這個杯子產生了。杯子本身它沒有名字的,如果這杯子會說話的話,它就會抗議,叫我杯子,是你們人給我取的名字。本來沒有的上面加了個東西,這叫增益謗,增益謗這就叫建立。我們講人無我、法無我,實際上人無我、法無我裏頭就在這個方面加東西,沒有的,他加東西加上去,這個叫建立,就是增益謗。無而謂有,沒有的給他加東西上去,這就是建立。我們講不立不破呀,也有這個意思在裏頭,不要建立,不要加東西上去。什麼叫誹謗呢?相對于建立的,誹謗就是破。他本來有的,你說他沒有,這叫破。也就是前面講過的減損謗。還以茶杯舉例子,剛才答是茶杯,不對,敲了一棒子,回頭再說這不是茶杯,結果又挨了一棒子。為什麼?你叫茶杯,我叫茶杯,中國這麼多人十多億人口叫茶杯,儘管它是虛幻的是假的,但它還是成了一法,你把它破了,就是減損了它,這叫誹謗。我這是舉例子來說,以此類推,其他法都是這樣的,已經成了法了,你說不是的,去否定它,那就破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對世俗間的一些法方便暫時不破,也是這個道理,順應眾生嘛。但一般來說,對人我、法我,世人往往要麼就是加上去,要麼就是減下去,造成人我執、法我執的錯誤,這兩種錯誤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是兩邊,是惡見,這個要離開,要離開建立,也要離開誹謗。所以佛受到大慧菩薩的請求馬上說了這個偈子: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就是無而謂有,是增益,建立。有而謂無,是減損,誹謗。這都是兩邊。建立就是墮入常邊,誹謗就墮入斷邊,要破兩邊,中道才能顯出來,就能證得無上菩提。實際上破這兩邊也就是破人我執、破法我執。所以講二無我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接著講,要破人我執和法我執,就要離開建立和誹謗。你建立一個什麼東西,又破壞一個什麼東西,這都是錯誤的,要不立不破,這才是中道,才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證得無上菩提。一般的凡夫,不瞭解無我智,既沒有人無我智,又沒有法無我智,就執著兩邊的妄見。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上面講的偈語的意思又說了: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複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雲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這就說建立有四種,誹謗有四種。誹謗就是四種建立的反面。“非有有”就是非有的有,本來沒有的卻說它有,無中生有。這四種建立本來沒有的,都是眾生妄生建立。他建立了四種以後,他又用邪見去觀察,發現他建立不當的時候,他又否定,就成了誹謗,所以瞭解了四種建立,就可以瞭解四種誹謗。你否定建立就是誹謗。比如剛才說是茶杯是建立;你說不是茶杯,你把它否定了,這就變成誹謗了。是這麼個意思。那麼這四種建立是什麼相呢?“非有相建立”,沒有相,本來相非有,你建立諸相,這叫非有相建立,這就是相建立。“非有見建立”,本來見非有,你建立諸見,這是見建立。還有“非有因建立”,本來因非有,建立因,這是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本來性非有,你建立性,這叫性建立。四種建立: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你對這四種建立,你用妄見去觀察的時候,你發現你建立不當,於是乎你否定它,說它無。你建立是有嘛,你否定它無嘛。你說它無,這四種建立就變成了四種誹謗。你肯定它是建立,你否定它是誹謗。所以要離開建立,離開誹謗。建立是常見,誹謗是斷見。建立是有,誹謗是無。離開建立及誹謗就離開常見斷見,就離開了有無,就離開了兩邊吧,這樣才能夠得到中道。對人無我與法無我,也應該這樣認識。在我們講人無我、法無我的時候,不要在上面建立或者誹謗。
為什麼講建立與誹謗呢?很重要的,因為這是兩個基本的東西。本來沒有,你給它添個東西;本來有了,你說它沒有了,這不就是有無嗎。這個進一步,從“有”裏頭分出來:有有,有無;從“無”裏頭呢,分出:無有,無無。我們前面講過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一成立,邪見、妄見就多了,為什麼呢?比如拿有無再來分別這四句,這四句再一重複,“有”就變成: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倒過來“無”就變成: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名相上一扯,這一重複,由二個就到四個,由四個就到一十六個,再可以疊疊相加。好,這種見如果拿到五蘊上來說。色蘊上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有多少。拿受蘊上來講,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想蘊、行蘊都這樣子。拿五蘊來講,五蘊裏頭有過去的五蘊,有現在的五蘊,有未來的五蘊,你看一加起來多少,所以形成了一百句。本來是二句,二句變成四句,四句就變成了我剛才講的,這樣來分,就到一百句了。所以這一百句不是建立就是誹謗,不是肯定就是否定,建立就是肯定,誹謗就是否定嘛。這種肯定與否定都是我們的妄想,不是妄相就是妄見,一定要遮遣,要把妄想排除掉。這排除掉,不是說我只把建立的這一方面排除了,把建立這方面排除了,你就誹謗了啊;哎,你說那我把誹謗這邊排除了,你把誹謗這方面排除了,你就變成建立了呀。所以你一定要兩邊都要排除,建立要排除,誹謗要排除。有要排除,無也要排除。常要排除,斷也要排除。排除兩邊,離兩邊才能顯中道。所以你看《金剛經》講嘛,要同時肯定同時否定,兩邊都排遣了。說是佛法,就不是佛法,是名佛法。兩邊都遣了,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增不減。這個離兩邊顯中道。所以在講到三性二無我之後,為什麼佛還要講這麼一段呢,講這個法講得很深的,建立與誹謗。這四種建立:相建立、見建立、因建立、性建立,都是錯誤的。所以底下解釋這四種相:
複次,大慧,雲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虛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
什麼叫非有相建立相?本來沒有相,他建立相,建立種種諸相。就是因為本來陰界入(五蘊、十八界、十二入)這些沒有自相,沒有共相,而他認為是實體,實有。抓著實體,認為這是實在的,起計著,執著不放。在自相共相上計著不放:“此如是,此不異”,這個是這樣子的,那個不是這樣子的,妄想分別嘛。本來因緣和合,沒實體的東西,他抓著以為是實體,而且加以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是同,那是異,這是有,那是無,等等。這種非有相的建立妄想,遍計所執,都是他無始的“虛偽過”,無始無明的過錯造成的,而且是無始以來的種種習氣執著產生的。這是講非有相的建立。下麵講非有見的建立。
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這個就比較容易懂。本來沒有見,他卻建立見,就是他看到五蘊、十八界、十二入,他就增加了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這些妄見,他就建立這些見。我們五蘊、十八界、十二入這些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種種這些都是他的分別妄見,本來都是沒有第一性的,空的。前面是抓著相不放,這裏是你肯定你自己,認為這些東西也是有的,這就是見,非有的見建立了,種種的見就生了。這就是非有見的建立相。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這是講本來沒有因,卻建立其因。“初識無因生”,沒有第一因嘛。但是後來眼前的這些不實如幻的山河大地是怎麼生的呢?前面我們講了,萬事萬物哪里來的,我們說它本不生,本來就有的。你現在能看得見是因為這些條件具備了,你眼識才起作用。“眼、色、明、界、念”,就是要有眼睛,要有看的東西(色),還要有光明,要有距離(界),還要有意念,有看的意識,要有這些緣你才能看。你看見了認為是實有,但是這個實有馬上就滅了。就是說它是無因生,沒有第一因。你抓著認為還是有一個起源,本來沒有因,你認為有因,建立因。這是第三種非有因建立。這是因的建立。還有非有性建立。本來性非有,你卻建立性。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發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這第四種非有性建立。他這是講三種無為,“非作”指的是無為法。無為法有六個,這裏講了三個:“虛空”,叫虛空無為,因為虛空它沒有障礙,所以虛空是無為的。“滅”,寂滅是無為。下麵第三個是“般涅槃”,“般”是動詞,“涅槃”是個名詞,般涅槃就是涅槃了。般涅槃是一種擇滅無為。擇滅無為是什麼意思呢?他是由修行而證得的,是一種選擇的無為,要修才能證得涅槃。而這個中間的滅無為,它本性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涅槃。所以有這三種分別:“虛空”是虛空無為,“滅”是非擇滅無為,“般涅槃”是擇滅無為。這三種無為“非作”,都不是人力所作,而都是它的法性的表現,因此不過給它起了個假名,叫滅,叫般涅槃,叫虛空。是假名設施而已。“此離性非性”,就是說虛空、滅、涅槃這三個法都是離有性無性的,離兩邊的,無所謂有性無性的。像兔呀馬呀,它本來就沒有角,所以就離開了有性無性。又比如我們眼睛有時候花了,看到空花,經上講的“如垂發現”,眼睛花了,好像看到頭髮垂下來一樣的,實際上是虛幻,都是沒有實體的,這是幻有。這三種無為是離開了有性也離開了無性,但是你計著它有性,認為它有個性在那裏,就是非有性建立。
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聖賢也。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
講了四種建立。建立及誹謗,肯定和否定,增益和減損,都是凡夫的妄想。不會觀察自心的現量,不善於明白自心本性的清淨,不能離開兩邊得中道,“非聖賢也”,不是聖賢的境界。“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不要被建立誹謗這些惡見纏繞,這樣才能夠真正進入人無我、法無我。你不立不破,你才能夠真正斷煩惱障,斷所知障。斷煩惱障我們就能夠了脫分段生死。斷所知障我們就能夠了脫變易生死。那樣才能夠脫離三界進入如如的聖智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