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80 》




2009/10/21 13:00


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一品叫「安樂行品」,「安樂行」就是「菩薩行」;「菩薩行」也就是「安樂行」。安,就是安居到這個行上;樂,就是快樂;快樂安居,是菩薩所修的這個行門。這個安,是身也安、心也安,身心都安居在所行菩薩道的這種境界上。不但安居在這種境界上,而且還快樂;怎麼會快樂呢?因為自己所歡喜,歡喜行這種菩薩道。前面〈法師品〉、〈提婆達多品〉及〈勸持品〉都是很重要,這一品更重要。怎麼會安樂呢?因為坐如來座、著如來衣、入如來室,修這種安樂的行,這是行菩薩道必須要經過的一條路,所以這叫做「安樂行品」,這是第十四。


2.示方軌(分二)
1.文殊請問 E2.如來垂答
今E1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爾時」: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勸持品〉,在這〈安樂行品〉一開始的時候。「文殊師利」:這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有的翻譯成「妙德」,有的又翻譯成「妙吉」;妙德、妙吉,意思都是一樣的。文殊師利菩薩出世的時候,有十種的祥瑞,與其他的菩薩不同的;這十種祥瑞,代表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十度波羅蜜」:(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穴;(五)雞生鳳凰;(六)豬產龍兒;(七)馬生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栗;(十)象具六牙。總而言之,這一位菩薩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位菩薩修菩薩行的時候,他不打妄語,也不殺生、不偷盜,謹守戒律。由什麼證明他守戒律而不偷盜呢?有一次,他對其他的菩薩說:「我從一發心修行,就持不盜戒;所以現在我所有的東西就沒有人偷盜;不但沒有人偷盜,就是我把最值錢的東西放置在路上,也沒有人會撿去的!」有的菩薩就不相信他講這話,說:「那我們現在來一個實地的試驗,你把最值錢的東西拿出來,放到城門前的路中間,因為那地方來往的人最多。經過三天的時間,如果沒有人拿取,這證明你所說的是實在的。」


文殊師利菩薩說:「好!我們就試試看囉!」把他最值錢的一粒寶珠拿出來──菩薩都有寶珠、有很多寶貝的;就放到城門的路中間了。人到城外去,或進城裏邊來,都必須要經過這城門;雖然這樣多的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可是經過三天,果然沒有人拿,寶珠還在原處。一般的菩薩才相信文殊師利菩薩守持這個「不盜戒」是真的。


還有,這位文殊師利菩薩智慧最大,為什麼他智慧最大呢?他就是修般若行修的;從一開始修行菩薩道,他就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修這三般若,所以他智慧最大。


釋迦牟尼佛沒成佛以前,都跟這一位菩薩來學佛法──在《妙法蓮華經》前面,講到「妙光菩薩」,就是這位文殊師利菩薩!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受戒之後,一定要認真來守戒律;你現在不認真守戒律,將來成道的時候也會不真實;我們應該要學文殊師利菩薩這樣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是天中天、聖中聖;那麼菩薩呢?就是法王之子,所以這叫「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菩薩,是半梵語,具足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善能覺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得到覺悟了。又,這位菩薩,他和我們這一切眾生都一樣,不過他覺悟了,所以就是在有情之中的一個覺悟者。


「摩訶薩」:摩訶,是個「大」;薩,是「菩薩」,就是在菩薩之中,他又是一個大菩薩。大菩薩也就是個「老菩薩」,老菩薩就不是一個「小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叫小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一定就可以成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初發心的菩薩有的發心一天、有的兩天、三天,就退菩提心,跑回來了!好像舍利弗行菩薩道,初發菩提心,遇到考驗就向後轉了。所以,在古人有這麼幾句偈頌說得很好:


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魚子」就是魚產的卵、fish egg。魚產卵產得很多,不一定個個都變成魚。「奈摩羅」,這種果實在印度有,其他地方很少的;它開了很多花,但不一定結一個果。「菩薩初發心」,初發心的菩薩很多,一聽說行菩薩道不錯,都發了菩提心;過了一個時期,遇到考驗了,覺得行菩薩道很不容易的,莫如不行!所以這初發心的菩薩是很多,真正成了老菩薩的,也是不太多。「三事因中多」,這魚子、奈摩羅果和初發心的菩薩,這三種,在因地就是種的因很多;「及其結果少」,真能成就的,是很少的。


所以這老菩薩,都是受過煅煉來的;什麼叫「煅煉」呢?就用火燒過的。不是說用火燒出來的菩薩,是怎麼樣呢?好像在水火裏頭,火燒那麼痛苦、水淹那麼難受;經過這麼多不容易忍的魔考,煅煉成功了!所以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不單是老菩薩,又是個大菩薩,又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菩薩!


所以這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他對佛就講了,對佛說什麼呢?「世尊!是諸菩薩,甚為希有」:世尊!現在在佛面前來發大誓願的這些菩薩,這是很稀奇、很少有的。「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他們是最恭敬佛了,所以就順承佛的心意而發大誓願,願意在這個五濁惡世中,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這種苦行。在將來末法的時候,他們願意來保護這些個受持經典的、讀誦經典的、解說經典的。這經典是什麼經典?就是這部《妙法蓮華經》。


我們現在講《妙法蓮華經》,這不知道有多少萬的菩薩、聲聞、緣覺,在這兒護持道場。為什麼呢?因為這一些菩薩過去都發過這個願,所以有《法華經》的法會,他們都一定要擁護這個法會;也就好像這位多寶如來,他發願有佛講《法華經》的地方,他就要去現在其前,來給做證明。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世尊!所有想要弘揚《妙法蓮華經》的大菩薩,在將來末法,罪惡充滿的這個世界上。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人好勇鬥狠、好作戰,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世界與世界爭。此世界想要征服他世界,他世界又想征服此世界;所以人類就想要跑到月球裏頭去,月球裏頭人又想要跑到娑婆世界來;這就叫「於後惡世」,在這個罪惡充滿的末法時代。怎麼樣子才能講說這《妙法蓮華經》呢?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佛。


2.如來垂答(分二)
1.總標章門 F2.詳釋四行
今F1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了,假如有發心來弘揚這部經的大菩薩,在將來這個罪惡的世界,他發心想要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應該安住到四種的法。


2.詳釋四行(分四)
1.身安樂行 G2.口安樂行 G3.意安樂行 G4.誓願安樂行 G1(分二)
1.長行 H2.重頌 H1(分二)
1.總標行近 I2.別釋行近
今I1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這四種的法,第一,就是「安住菩薩行處」,要居住在菩薩所修行的地方。菩薩所修行的,是什麼地方呢?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或者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度)。要居住在這十種波羅蜜上,這是菩薩所行處。以及菩薩所親近的地方;能以居到菩薩所行的境界上,能以親近菩薩所應該親近的境界上,這樣才能為眾生演說、講解這部《妙法蓮華經》。


2.別釋行近(分二)
1.釋行處 J2.釋親近處
今J1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一段文,是講什麼叫「菩薩行處」。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叫一聲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知道嗎?「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怎麼才可以稱做菩薩摩訶薩所修行的處呢?「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若,是假設;假設這位菩薩修行忍辱行門的時候,住在忍辱地上。


談到這個「忍辱」,很不容易的;釋迦牟尼佛在往昔為忍辱仙人的時候,遇著歌利王割截他身體,他都不生一念瞋恨心,這就是真正住於忍辱地。聽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公案,沒有聽過《金剛經》的人,對於這個公案一定是不明白。


在過去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在山裏邊修忍辱行,山裏邊沒有人,他又對誰修忍辱行呢?沒有人和他來往,他這個忍辱怎麼樣修法呢?他修忍,忍,不一定要有「辱」,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好像山裏邊有一些蚊蟲,蚊蟲咬人咬得很厲害;他就有蚊蟲來咬,他也忍著,不趕蚊蟲走。為什麼?第一,他要修忍;第二,他若趕這蚊蟲走,怕把這些蚊蟲嚇壞了!所以他修這個忍行。這是小動物、蚊蟲,那麼大的呢?乃至於蛇來咬他,他也忍著;甚至於老虎來咬他,他也忍著。所有一切狼蟲虎豹來想要咬他,他都忍著,這是對於一切畜生有忍;因為沒有人,所以就對畜生修這種忍。


有一次,歌利王到山上去打獵,他帶著很多的人,有的大臣、有的將軍,又帶了一些個女人,這些女人就是皇宮裡頭的娘娘、妃嬪之類的。在打獵的期間,各人找各人所看見的畜生去獵,這些個女人沒有去打獵,就在山上各處去遊玩;一遊,就看見一個很奇怪的人。怎麼奇怪呢?頭髮都長到一起了,好像我們用的地氈一樣,成了一片;鬍子也很長的,手指甲也有幾寸長,轉了好幾轉在手指頭上。


她們一看,說:「這是個什麼怪物啊?」就有很多女人害怕,就要跑;聽到這個很奇怪的,也不知是人、也不知道是畜生的就說話了:「妳不要怕我啊!我不會吃妳們的。」這些女人說:「這個不是怪物,他會說話,和我們人是一樣的!」於是嚇跑的那幾個也就回來。


人都是有一種好奇的心理,看看他怎麼會說話?就問:「你在這裏幹什麼啊?」他說:「我在這兒修行。」「什麼叫修行呢?」「無論誰給我什麼麻煩,我都忍著;我在這兒修忍辱行。」講了幾句話,這些女人就都不怕了,看他會說話,和我們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就越走越近,把這個老修行給圍上了!


在這個時候,歌利王去打獵,打快完了,就回來找他這一些個女人;一聽,這些女人在那兒吱吱喳喳地講話。山上沒有其他的聲音,很遠就聽見這些個女人都在那兒談話,於是歌利王就到這個地方來了,想看個究竟;一看,喔!這麼一個長頭髮、長鬍子的怪人!但是這可不是「嬉痞」,你不要誤會了,以為這嬉痞是長頭髮、長鬍子,和這個忍辱仙人是一樣的。這不是的!忍辱仙人專門忍辱,你做「嬉痞」是專門不忍辱,專門要殺人、偷盜,什麼壞事都做什麼,這就是不同的地方。


那麼他一看,這個怪人在這兒和他這一些個女人一起談話;他就生出一種妒忌了。哼!你這個怪人,大概是有一種特別的本領,把這些個女人都給迷住了!這些個女人本來在皇宮裏頭很守規矩的,見著你這麼一個怪人,她們都不守規矩了!大約她們都對你生了一種愛心。於是就發起火了,說:「喂!你這個怪人,在這兒幹什麼的啊?」忍辱仙人說:「我在這兒修忍辱啊!」「什麼叫忍辱啊?」忍辱仙人說:「忍辱,就是人家罵我,我也忍;人家打我,我也忍;人家對我怎麼樣不好,我也要忍。」歌利王說:「我不相信你這個話,你這簡直是騙人的嘛!世間人怎麼可以人罵他,他也忍辱,打他,他也忍辱?」忍辱仙人說:「不但罵我,我忍辱,打我,我忍辱;有人把我殺了,我都忍著!」


歌利王說:「你們大家聽聽!他對著我來打妄語,說有人若殺了他,他都忍!好!現在我殺你,你是真能忍嗎?」忍辱仙人說:「你可以試一試啊!」歌利王說:「好!我可以試一試!我不可以試一試我都要試一試!你以為我不敢試嗎?哼!你說殺了你,你也忍辱,現在我不殺你!」怎麼樣呢?拿出寶劍來,一揮就把他一隻耳朵給割下來,「你痛不痛啊?」忍辱仙人說:「這沒有關係!」


歌利王說:「你盡是打妄語,我不相信割去一個耳朵,你心裏不生一種瞋恨心!割下來很痛的,你現在還說沒有關係?好!把你另一隻耳朵也割下來!」把那個耳朵又給割下來,說:「現在怎麼樣?你還沒有關係嗎?」忍辱仙人說:「當然沒有關係囉!」這歌利王更發火了:「對著我來打妄語!割你耳朵都沒有關係?好!把鼻子也給割下來!」把忍辱仙人的鼻子也給割下來了,說:「這回你怎麼樣?你快講實話!不要再打妄語了!我最討厭的,就是你明明瞋恨,你說你不瞋恨,這是打妄語嘛!」


忍辱仙人說:「還沒有關係,鼻子沒有了,不要緊的!」「那好!你鼻子沒有不要緊,我現在把你手給剁下來一隻,你瞋恨不瞋恨?」忍辱仙人說:「我不瞋恨!」「那不瞋恨最好了!這回我把你另一隻手也給剁下來,看看你怎麼樣?我要成就你的道業!你修忍辱行,旁人不敢這麼對付你,我是個皇帝,我就殺了你也不犯罪的!」於是把他那隻手又給斬下來了,說:「怎麼樣?現在你很高興了吧?兩隻手都沒有了,你一定是沒有瞋恨心?」


忍辱仙人說:「當然了!你是明白我,我的確沒有瞋恨心!」歌利王火氣更大了:「沒有?世界沒有這樣的人!把手給你剁去,你不生瞋恨?那我再把你腳也給剁下來一隻!」隨著把忍辱仙人的腳又剁下一隻,說:「現在你後悔了吧?你這個忍辱行,修得把腳也修沒有了、手也修沒有了,還剩一隻腳。這回你若講老實話,我還可以原諒你!你倒是瞋恨不瞋恨?」忍辱仙人說:「我不瞋恨!那腳沒有就沒有囉!只要你歡喜做的事情,你就做啦!」


歌利王聽說:「啊!你還這麼咬著牙打妄語!」於是把另隻腳也給剁去了,說:「你現在怎麼樣啊?兩隻手也沒有了、兩隻腳也沒有了、鼻子也沒有了、兩個耳朵也沒有了,你現在瞋恨不瞋恨?」忍辱仙人說:「我不瞋恨!」


歌利王已經就覺得很奇怪了,這個人是有什麼邪法吧?怎麼把他身上的肉割下來,他也不痛,還說「忍辱」?他真會忍辱?還是假的?就問說:「你說你忍辱,究竟你有什麼可以證明你是真忍辱呢?或者把你心拿出來,我看一看你真沒有瞋恨心,那才可以!」你說,把手腳都給剁去了,還要把心拿出來看一看!


修忍辱行的這個忍辱仙人就說:「心,你如果想要看也可以,不過,我現在給你一個證明。你把我四肢給斬斷了,我如果生瞋恨心,將來就不會成佛,會墮地獄、轉餓鬼、做畜生;如果我沒有瞋恨心,你割下我耳朵,我耳朵會又生出來!你割下我的鼻子,我鼻子又恢復像本來那個樣子似的;不單耳朵、鼻子可以恢復,就是四肢也會像你沒有剁去那時候是一樣的。我有瞋恨心,就不會恢復我本有的樣子!」說完這話之後,果然,耳朵也生出來了,鼻子也生出來了,兩隻手、兩隻腳也都生出來了。


歌利王一看,說:「喔!這是個妖怪呀!趕快!大家用刀劍把他斬了!我一個人斬他斬不了!」命令他這些個兵將就都一起來,想要亂劍亂刀把他再斬碎了。正在這個時候,你說怎麼樣?這護法善神、韋陀菩薩就都發了脾氣,說:「你真是欺人太甚了!」於是乎,天上就打雷、下雹子,專往歌利王的頭上打。歌利王這回說:「這個妖怪用神通了!他神通這麼大,怎麼辦呢?」忍辱仙人說:「不是我用神通,這是護法善神要來罰你了!」歌利王說:「那我怎麼辦呢?」忍辱仙人說:「你快生懺悔心!你若不生懺悔心,這是不行的!」歌利王說:「那請你幫我懺悔了!我自己恐怕不行!」


忍辱仙人就求護法善神不要罰歌利王了,說是:「你們護法善神不要怪他!他是一個無知的、愚癡的人,我不但不瞋恨他,而且將來我成佛之後,這個剁了我四肢的人,我要先度他!」發過這個願之後,歌利王大受感動:「喔!這一位修行人真是偉大!我對他這麼樣不好,他還要先度我!」於是痛哭流涕對忍辱仙人說:「你若成佛之後,我一定要做你第一個大徒弟!」要做第一名。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先度憍陳如──就是「解本際」這個徒弟,當時的歌利王。這個徒弟,你看!以前對於師父有這樣子的罪過,這個師父還對他這麼好,還要先度他。由此可見,所有的恩恩怨怨,在佛教裏頭,這都不成問題的,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


從這一個公案,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問問自己能不能像釋迦牟尼佛修忍辱那個時候,有人把我們的手、腳、耳朵、鼻子給剁去,我們也能忍?我希望你不能忍。為什麼呢?你若能忍,就要有人來剁;若沒有人把你耳、鼻、手、腳斬去,你說你能忍辱是真的、是假的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又希望你能忍。你若能忍,這才證明你真和釋迦牟尼佛修忍辱仙人那個時候是一樣的。那麼說:「我不願意做忍辱仙人,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我想做歌利王!若有修忍辱的人,我就把他手腳都剁下來,耳朵、鼻子也給剁去;然後我希望他發願,他成佛了之後先度我,我省了很多的功夫來修道,就可以證果了!」這種的想法是靠不住的,也不合乎邏輯。為什麼?你要是真能遇著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是可以;但是,凡夫不能和聖人來比。


還沒有證果的凡夫,如果你割他的手,他也知道痛,你割他耳朵、鼻子,他統統都知道痛;他一痛,就生了瞋恨心。這一生瞋恨心,連他恐怕都要去做阿修羅去,他就要殺你、你就要斬他,造成世界的戰爭一天比一天大。所以不要學歌利王!歌利王雖然很幸運地遇到釋迦牟尼佛發這種的願先要度他,這也是很危險的。如果釋迦牟尼佛不發這個願,你說他有什麼辦法不墮地獄?他又有什麼辦法可以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發願先度他?這是沒有把握的事情,是靠不住的事情!你應該另想別的方法,不要學歌利王這樣子。


這個「忍」,要怎麼樣子呢?要「沒有忍」、要「不忍」、要「無忍」。若不忍,為什麼又叫人忍?沒有忍,為什麼又說忍?無忍,怎麼佛又說一個忍辱波羅蜜?「沒有忍」是真忍,「無忍」也是真忍,「不忍」還是真忍。這話怎麼說呢?法師說法就是這樣子!就是不講道理,怎麼說都可以。


怎麼叫「沒有忍」呢?就是你忍了,還像沒有忍的那種感覺;你不要以為:啊!我忍了,這次我忍了!那就是著住了。忍了,還像沒有忍似的;有忍,也像沒有忍似的,所謂「有若無,實若虛」。譬如人家罵你,你說:「我忍了,他罵我!」你心裏還有個「罵」呢!你若沒有忍,根本就不知道他罵,沒有這麼回事。那根本就沒有忍了,這叫「沒有忍」;你若有一個「忍」,那就有所執著了。說這個我不相信!你不相信這個,你就信那個囉!有人問:「我不相信,是釋迦牟尼佛還記得他修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也沒有放下、也是有執著,若是沒有執著,他怎樣又記得呢?」他記得,就是不記得;你明白,就是不明白!


這個「忍辱」,大概的意思已經講了。這個「忍」,有的時候,一次容易忍,兩次容易忍,到第三次就忍不了了;這一忍不了,就把以前能忍的功德也就都失去了!所以才說:「星星之火,能燒功德之林」。


修行忍辱行的這位大菩薩,得怎麼樣子呢?「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柔,是柔軟;和,是不爭;善,是不惡;順,是隨順。修忍辱行、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必須要柔和善順,而且不卒暴。卒,就是猝然間、倉促。突然間把事情就做了,很冒失的;做了之後,這個事情就很不合理的,所以這叫「倉促」。暴,是暴躁,性情很暴躁的;修菩薩道的菩薩,就不應該暴燥。他心裏邊,對於一切事情也不驚恐。為什麼他不驚恐呢?就因為有定力。


「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這個菩薩摩訶薩,在一切法上,他沒有執著「修行」的念頭;沒有這種執著的念,所以叫「無所行」。他行而未行,行所無事;做了,好像沒有這麼一回事似的。這為什麼呢?就因為他真能放得下!而且他觀一切諸法都是空的。一般的人,你若對他說諸法都是空的,他又不修行了:「諸法都是空的,修什麼啊?修也是空的、不修也是空,這何必又修呢?」這種外道知見,就這樣講。菩薩觀諸法空,他知道一切法空,而「如實相」,完全都是合「真如」這個「實相」的妙理。「亦不行、不分別」:他也不作那個「不分別」的見。外道是「諸法空」,他也就不分別了、也不修行了;這是外道的不分別見:「它是空的,你分別它幹什麼?」他就修行這種邪見;菩薩不修這種邪見。「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這前邊所講的,這是菩薩摩訶薩的「身安樂行」,身所行的地方。


1.釋親近處(分三)
1.約遠論近 K2.約近論近 K3.約非遠非近論近 K1(分十)
1.遠豪勢 L2.遠邪人邪法 L3.遠兇險戲 L4.遠旃陀羅 L5.遠二乘眾
6.遠欲想 L7.遠不男 L8.遠危害 L9.遠譏嫌 L10.遠畜養
今L1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什麼是大菩薩所應該親近的處所呢?親近,也就是接近,就是離得不遠、很相近的。「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這位大菩薩不攀緣去接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和國王來打交道、做朋友,這叫「攀高結貴」,如果接近國王,就是一種攀緣心。王子,就是國王的太子;大臣,就是國家的大官;官長,這一切做官的,菩薩不去交際這一些個人,不和他們來往。說不和做官的人來往,也可以和這些個人來往;就是他來接近你,而不是你這個菩薩去接近他。


譬如你在廟上,一點攀緣心也沒有,那個國王來親近你、拜你,這沒有關係,這你可以隨機給他說法;所以這「法無定法」,也就這樣子。你不要執著說:「哦!《法華經》那經文講的,說菩薩摩訶薩修行,不應該接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那麼他來了,你也不見他,這也是一種錯誤的。他來接近你可以,不是你去接近他,這就合法。要是你去接近他,你跑到國王那地方去,說:「哦!您今天生日,我給您賀壽來了!給您唸一卷《無量壽經》,保祐您長生不老!」這叫什麼呢?這叫「拍馬屁」去了!這是不對的。


那麼你在阿蘭若處──就「寂靜處」住,這國王要來接近你、見你,那可以的;但是你也不需要用一個方法引得這個國王來。你若用一種方法叫他來,那還是你接近他了!總而言之,你念頭一想:「哦!如果國王來拜拜我,那我的名譽可就大囉!」或者:「要是總統來到我這地方,怎麼樣子」你若一天到晚盡打這種妄想,那就不對了!要憑感應。怎麼憑感應呢?讓韋馱菩薩去叫他來!你有修行了,韋馱菩薩一看,啊!沒有人護法這位菩薩,我找一個大護法來幫助他!那麼他找一個或者很有錢的來幫助你,這可以的。所以,這個道理要講清楚了!


2.遠邪人邪法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菩薩摩訶薩只要修學佛法,絕不接近外道梵志。梵志,就是出家的外道者。尼犍子,也是外道之一。有外道六師,他們的徒弟分別出九十六種外道,所以說「等」。尼犍,是梵語,翻譯為「離繫」,意思就是將離開繫縛,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這是外道之一。「及造世俗文筆」:和世間寫電影、寫戲文、寫這種令人生婬欲心的小說,這都稱為世俗文筆。「讚詠外書」:他讚歎這外書怎麼樣好、怎麼樣好。


「及路伽耶陀」:路伽耶陀,也是梵語,翻譯為「惡論」。好像誰呢?Samorosa 今天寫那封信,那都可以叫「路伽耶陀」──惡的論調、惡的議論;講來講去,也講不出一個真理,就是叫人造惡。「你吃多一點毒藥,你就開悟大一點;你若吃少一點,就開悟小一點。所以你吃,多多益善!」不單你吃,他也吃。這是師父破徒弟之論,這叫「惡論」。師父破徒弟,就總表示這個師父智慧高,總比徒弟好,你說什麼都不對;你對的也是不對,就是給你造一個惡的、不合乎道理的論,這叫「路伽耶陀」。


「逆路伽耶陀者」:和這個逆路。逆路,就是「逆論」;前邊是惡論,這是逆論。怎麼叫「逆論」呢?專門:「嘿!你若能把你爸爸殺了,那才是英雄呢!」「你若能把你師父打一頓,那你真是大丈夫!」「你把那個佛像打碎了,那我就給你叩頭了!」就是這種論,就叫人做這種逆事,鼓勵人做壞事。逆論,這叫徒弟專門破師父,師父所說的都不對,他總覺得:「我這個徒弟比你這師父好得多、聰明得多!」就專門破師父。前邊那個「路伽耶陀」是師父專門破徒弟,這個「逆路伽耶陀」是徒弟專門破師父;這互相來譭謗,師父就譭謗徒弟,徒弟看著,「來而不往非禮也」,他還跟你來個逆論,也就譭謗師父說:「不要聽他的,你聽我的!他沒有什麼學識!」這叫「逆路伽耶陀者」。


3.遠兇險戲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


這種人,「亦不親近諸有兇戲」:兇戲,不是兒戲;就是互相殺、爭、戰爭。這種打鬥的戲,都不要去看、不要去聽。「相扠相撲」:就是互相打功夫,你打我一頓、我打你一頓。所以今天難怪有人批評說,我們在衛塞節的時候,不應該用打功夫的節目。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法華經》上不准這樣子;可是我們不是菩薩,菩薩才不准。要明白這一點,我們現在還都是凡夫,凡夫做很多錯事都沒關係;不過要改,改了才沒關係,若不改,就有關係了。不要又誤會說:「法師說沒關係,我們就去造多點罪過了!」那又不行。


「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那羅,也是梵語,就是「大力士」。大力士,就是你能拿動 五百磅 ,我可以拿 六百磅 !和你較力。這個較力的人,總表示我自己是個大英雄,我比誰都力量大!菩薩不接近這種人。又有變魔術的;魔術,就是本來沒有,他會變成有;本來有,他又會變成沒有;他那個手裏頭就有很多的手術,叫你看著以為是真的。小孩子看了,就以為是真的;大人看了,知道這是變化的!這是一種幻術,他用魔術變的!知道他不是真的。菩薩也不看這種變魔術的戲。


4.遠旃陀羅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又不親近旃陀羅」:旃陀羅,是印度的種姓之一。印度有四種的種姓,所謂四姓,就是︰(一)婆羅門,指祭司、僧侶階級;(二)剎帝利,指貴族階級;(三)吠舍,指從事農業、畜牧、商業的庶民階級;(四)旃陀羅,指奴隸階級。這四姓之中,婆羅門的地位最為尊貴,旃陀羅則是最賤的階級。


這旃陀羅,他是殺豬的、屠宰的,不可住在村鎮中,一般人所走的路,他不准走的,都單單他有一條路;他在街上,甚至於要搖鈴,還要掛一個招牌懸在頭上,自我標示說明自己是旃陀羅、是個殺豬的。你看!在印度社會的種姓階級見解觀念是很厲害的,所以菩薩也不接近這種人。


「及畜豬羊雞狗」;畜,是畜養;這個字,有的地方讀「處」,這個地方讀「序」。不畜,也不養雞、也不養狗、也不養羊、也不養豬。菩薩也不接近這種畜養豬羊雞狗的人,也不接近「畋獵漁捕」:畋獵,就是打圍;漁,就是釣魚;捕,就是捕鳥,去捉鳥。菩薩也不可以打圍的。說:「那麼六祖大師還在打圍的人那兒,一起打了十六年圍。」六祖大師是和打圍的人在一起,但是他自己沒有打獵。方才說菩薩「不接近國王、大臣、長官、王子」,你看中國的六祖,武則天請他多少次,他也不去;唐朝貞觀皇帝請四祖四、五次,他也不去晉見,這都是就是守著《法華經》這個規矩。


「諸惡律儀」:和一切的惡律儀。好像現在在鮑爾街 (Powell Street) 那個,說他們也是和尚,又穿得奇裝異服,到各地方乒乒乓乓和人要錢。還有,現在有一些個很奇怪的人,穿著一種怪衣服;這都叫「惡律儀」,那個樣子很奇怪的。菩薩也不接近這種樣子很奇怪的人。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好像這樣的人等,或者有的時候他來,就給他說一說佛法。對他一點希求也沒有,不存一個攀緣心。


5.遠二乘眾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菩薩摩訶薩也不接近求聲聞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種小乘的人;也不向他們打問訊。為什麼?因為志向不同。說到打問訊,你們看見日本的和尚,見著人就合起掌來打問訊,這就是沒有聽過《法華經》的;聽過《法華經》,他就不會那麼樣沒有架子了。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者自己在房子裏邊,或者自己經行的地方,或者在講堂裏,不與惡人在一起住或共處。這惡人,除非他改過了,那就沒關係。到我們這兒,好像 Sementan 這樣的人,這都是想要求佛法,這可以的。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或者有的時候他想來學佛法,就隨他的機宜,來給他說法。也是一點攀緣心都不應該存的,沒有一種企圖。


6.遠欲想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文殊師利」!我再告訴你,菩薩所不應該做的事情。怎麼樣的事情呢?「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菩薩摩訶薩不應該見到女人的時候,就生出一種欲心的想像,就分別這個女人生得相貌怎麼樣好、怎麼樣美麗,就生出一種婬欲的心。不應該這樣子!甚至於見到女人就歡喜,特別歡喜給女人說法。男人要向他請法,他不理;女人若向他一請法,他非常地高興,話越說越多,越多就越說,專門和女人說,幾天幾宿也說不完。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歡喜女人,對女人有一種欲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